|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社会中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生学会学习将终身受益。因此,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要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出发,努力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一、养成良好预习习惯的意义和作用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工人建房要备料,农民耕作要备耕,军队打仗要备战,学语文也是如此。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这也就是预习。是在老师讲课之前,先自己阅读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工作。基本做到:课文要多读,读通读顺读准确,不懂的地方要查字典、查资料或作记号,以便课堂中提出来解决;再想想通过读课文知道了什么?以及把课后的习题多加思考思考。同学们若能做好课前预习,那么在老师进行课堂教学时,就能更好地抓住重点,解决难点,为学习新知识扫清障碍做好准备。学生的预习质量将直接影响他们听课的效果。如果长期坚持预习,还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逐步提高自学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预习是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叶圣陶先生说过:“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现代汉语词典》就对预习解释为:“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而实际上,预习应该包含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即预先学习和预备学习。预先学习以预备学习为目标,预备学习以预先学习为基础。预习是为了更好地听课,以更好地掌握知识。
而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课前如果没有准备,听课就显得被动了,况且课堂上还要听讲,又要记笔记,就显得既听得紧张,又记得忙乱,对什么是重点,哪些是难点,根本就抓不住,那么在复习的时候就会费时费力。如果学生课前有准备,那么听起课来就主动了,课堂记录就有了重点,对老师的启发性问题的反应就快,预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证明,作为一名小学生,端正的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方法,加上良好的学习习惯雅疑是取得好成绩的法宝。好的习惯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使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行为控制,保持智力活动的恒常性,而且会使人受益终生。
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许多同学对预习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他们认为既然老师明天还要讲,上课注意听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预习呢?甚至有的同学认为预习是浪费时间。事实上,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不可取的。为了取得听课的主动权,提高学习的效率,那么势必摒弃这种观念,重视预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二、预习的任务及方法
平时,许多同学一听老师说要预习,就把课文看一遍了事,他们认为这就是预习了。那么这算不算预习呢?我想,这仅仅是预习的一个步骤,但还不够。那么到底怎样才算是预习呢?怎样预习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呢?
总的来说,预习可以先从老师布置的预习内容做起。预习就是在看的过程中,找出哪些地方看得懂,哪些地方看不懂,哪些地方感到困难,哪些地方觉得有问题。至于具体的步骤应做到以下几点。
1.读准读顺课文
每拿到一篇新课文时,总会遇到一些读不准或不认识的字词。这就需要学生在预习时能充分利用身边的工具书,扫除阅读中的障碍。而我们有的学生遇到不会读的字要么读半边,要么把他放过不读。这就没有达到预习的效果。如果要想把课文读顺,只读一两遍是达不到效果的,需要拿到新课文后反复读,特别是文中难读的句子,更需要反复读。而在课堂上,我们是不可能花大量时间让学生充分读熟课文的。由此可见,课前能读准读顺课文,是预习的最基本要求。
2.圈点标注课文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预习读课文的同时,可以让学生圈画一些优美的词句,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词语。再则可以把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标注出来,打上“?”。把这些看不懂的地方记下来,上课时就能特别留心听老师讲课。这样,听课的目的非常明确,态度积极,注意力也容易集中,听课效果就更好。如我在教学《望月》时,一学生预习时对“黑色剪影”一词产生了疑问,课堂上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这一问激起了更多同学的探究欲望。于是我抓住契机,让大家讨论,并通过课件演示,学生才豁然开朗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预习时看似简单的圈点标注,却是学生在预习时思维的真实流露。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那些乐思好学的孩子常常把书上标注得满满的,每到交流发言的时候,说起来也是头头是道。
3.理清课文思路
预习时,对所读的课文内容应该有个大概的了解,理清课文的思路,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边读书边在书上做记号,看看课文写了几件事、讲了几个问题,集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观点,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然而在教学时,却常常发现很多同学只会照着书上原文照读,而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表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熟悉,预习时没有理清课文思路。
4.结合课后练习
课后的思考练习题,通常是课文的主心骨,解决了这些就能领会课文。所以预习时结合课后练习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在《月光启蒙》一课中,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只拣儿童多处行中》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预习时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思考,教学时学生能更快更好地走入课文,与文本进行交流。
5.查阅相关资料
有时候课文所讲述的内容只是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仅仅通过读课文学生了解的内容可能还不够全面,这就需要学生提前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全面的了解。如《秦兵马俑》一文,课文虽然通过语言文字对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形象鲜明作了深入的刻画,但很多同学不会满足于这些,他们还可能对兵马俑的制造、历史、发现……感兴趣。如果课前学生们对兵马俑有了全方位的了解,那么在课上他们对文字也会有更深的体会的。
三、预习要及时评价并养成一种习惯
虽然教师有时在教室一再强调预习的重要性,但有惰性的孩子还是会敷衍了事。因此还需加强学生预习的趣味性与积极性。
首先,老师不可把预习完全当成学生自己的事,在给予必要的帮助与指导的同时还应该加以督促。
其次,为了提高班级的整体预习水平,还可以适当开展一些预习的展览与评比,这样可以利用攀比与好胜来激发学生的预习主动性,让预习逐渐成为一种习惯。
教师要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展示预习结果的机会,这既是对学生预习结果的检查,又是学生交流提高的过程。教师通过检查、组织交流、提问等方式,给学生提供了展示预习成果的机会,使他们的学习结果得到了老师和学生的认可,让学生有了学习的主体感和成就感,促使学生的学习可持续发展,同时,教师既了解了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又发现了学生学习的需求和爱好,从而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部署,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当然,预习课文的方式不是千篇一律的,应该根据具体的课文来确定。但是预习课文是一定不能放松的,只有做好了预习,课堂上学生才能更主动自主地学习。
预习过程中我们还应注意到一些问题。在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五个重要的环节,即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和应试。五个环节之间既是相对独立,又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所以对预习和复习要有合理的安排,同学们不能一味预习只求往前赶而忽视了对前面所学过的知识的复习,因此,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应科学地安排好预习时间的长短。再者,预习时切忌先入为主,钻牛角尖,偏执地坚持自己预习时的错误理解,而听不进老师的讲解,甚至对老师讲课的精华听而不闻,这样就失去了预习的意义。
总的来说,学生要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自学能力,就得掌握自学的方法,特别是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能力要提高就是要在预习的过程中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听讲,如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不仅能提高听课效率,更能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对智力的开发是十分有益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怎样提高物理教学对比性实验的效果下一篇:论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及有效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