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捕捉生活素材的探索

[复制链接]
查看: 681|回复: 1

23万

主题

23万

帖子

3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29731
发表于 2020-8-11 20:50: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即“生活数学”。“生活数学”以其强劲的前瞻力引领着当今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因此,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育,我们的理念是:呼唤“生活气息”,让生活融入数学。
   一、利用“生活素材”,积极投入学数学
  教师在教学之前,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挖掘与学生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材,创设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中,适当适时有机地处理教材中的例题,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实际的生活素材来讲授新知、巩固练习。
  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统计”的教学,教师首先根据本班实际引出新课:“六一”儿童节即将到了,我们班要举办“六一联欢会”,老师想买些气球装扮教室,气球有红、黄、蓝、绿四种颜色,可是不知道买什么颜色的气球你们才喜欢,怎么办呢?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接着说,看来要先做个调查研究。教师让学生拿出事先设计好的调查表,并告诉他们,在自己最喜欢的颜色下面打“√”。收齐调查表后,教师唱票要求每位同学在本子上记录,老师启发学生:先想想怎样记才能做到既简便又一目了然呢?教师展示学生的各种记录方法,让学生比较哪些方法符合既简便又一目了然的要求,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引导学生对方法进行优化。最后,要求学生把记录的结果填在表格中。
  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数学学习中,深切地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并从内心深处产生渴望学习数学的强烈愿望。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素材”,采撷生活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
   二、再现“生活情景”,深刻体会数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就越感兴趣,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把教材内容和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学生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以便深刻地体会数学。
  例如: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的教学,在学生对人民币有了比较深的认识后,教师设计了“模拟商店”的生活情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由学生轮流扮演顾客和收银员,顾客用“人民币”按物品价格付给小组中的收银员,收银员按物品价格收钱并负责找钱,其余同学评价他们的交易是否正确。这样,在体验买卖物品的过程中,学生们兴趣盎然,很自然地理解了“付出的钱”、“用去的钱”、“找回的钱”,学会了简单的人民币计算。
  又如:“解决加减两步计算问题”的教学,可以开展“我是小小售票员”活动,再现乘客上下车的情景,通过一路上的上下车人数的变化情况计算现在车上的人数。学生借助活动所获得的亲身感受和体验,很容易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这样,外教学既满足了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体会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数学学习兴趣。
   三、借助“生活经验”,轻松学习数学
  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已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基本共识。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习效果。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借助“生活经验”,让学生轻松学习数学。
  例如,简便运算:132-54-4 ,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借助“超市购物经验”来理解:小明的妈妈带了132元钱到超市买了一套衣服,一件上衣54元,一条裤子4 元,妈妈应该怎样付钱?最后妈妈还剩多少钱?凭着生活经验,学生一下子就想到:一件上衣54元加上一条裤子4 元,一共用去100元,最后还剩32元。这样,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连续减去两个数就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的规律。
  学习了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后,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题:我们常用的茶叶罐、杯子、油桶等容器,为什么底面大多做成圆形而不是方形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问题的提出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好奇――这司空见惯的现象难道也有什么奥秘吗?对于这个问题教师没有马上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而是要求他们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同学间相互讨论、交流。后来,学生发现:当周长一定时,圆的面积最大,因此高相等时底为圆形的容器容积较大。把容器底面做成圆形是为了节省材料,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数学知识本身是抽象的,但它又是寓于生活、扎根于现实的。教学中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多角度思考问题,更能体会出数学知识的真正价值、学习数学的雅穷乐趣,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轻松地学习数学。
   四、回归“生活空间”,学会应用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应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体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体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利息和利率》之前,可以要求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到银行体验存、取钱的过程,并记录银行的利率,如果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请教银行的工作人员。有了课前的调查,上课时同学们讨论、交流很激烈,很快就掌握了新知识。之后,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有5000元钱要存入银行准备两年后用,应该怎么存最合算?帮老师解决一下。这样,学生情绪高涨,很快就找到切实可行的储蓄方式,体验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
  又如:学习了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平均数》之后,可设计这样一道题:放暑假了,小明和爸爸去游泳。游泳池的平均水深为1.2米,小明的身高为1.4米,问:小明会有危险吗?学生凭借生活经验和对平均数的理解,认为小明可能有危险。因为“平均水深为1.2米”并不是指每个位置的水深都是1.2米,有的地方可能比1.2米深,甚至超过1.4米。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不是某一特定数据。从而深化了对平均数的认识,感受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悦和学习数学的价值。
  (责任编辑:陈志华)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阅读教学中变式重构:生本对话的价值追求
下一篇:数学教学中的“引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2777
发表于 2020-8-11 20:50:58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支持期刊论文发表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