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写作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通过观察分析自然、社会,表达自己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感受、态度、看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然而在实际中,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甚至逃避作文,提笔就抓耳挠腮,雅话可说,雅话可写。如何让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写作的重要性,并且一步步的锻炼,逐步提高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谈了这个问题。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要学好一种东西,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创作,培养他们创作的兴趣,而推荐发表文章是激发学生创造编写作文专刊,张贴出来,并在课堂上和家长会上为他们叫好,造出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以点带面,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感受到作文的分量,大大提高他们创作的积极性。
二、认识生活,感受生活
农村学生的生活十分丰富,他们从小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对丰富多彩的田野风光、四季景色的变化特别熟悉,但不少学生一遇到作文就发愁。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尽量引导学生到广阔的生活中去,使学生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热爱生活。学生沉浸在物我交流愉悦中,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加深了,能感受到平日里没有感受的美好情感,在平凡之处看到动人的美,认识、感受到生活的真谛。这样学生就会更加热爱生活,生活便成为了学生写作的源泉。
三、积累材料,融汇贯通
现在有不少学生在“题海战术”中沉浮苦斗以提高分数,只重教材的现象较为严重,以至于有些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材书”,平时很少课外阅读,缺乏写作材料。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文章。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但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并运用到作文中去。作文时,信手拈来,妙趣横生。
四、提倡模仿,强调创新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说,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培养好文风。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吴增祺说:“文章之体,往往古有是作,而后人仿而为之,虽通人不以为病。”司马迁的《史记》善用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这些手法都为后世的散文家、小说家、戏剧家所模仿。模仿是创新的一步,但不是一味的模仿,开始求“与古人合”,其后必须“与古人离”,所以我们必须强调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培养好文风。
五、以说促写,下笔有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雅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却较少,没有实践,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在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作文时,让学生构思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进行演讲,培养口头作文能力,并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不仅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说话过程中口头语言的叙述,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六、多写片段,积水成渊
一般地说,学生课外时间有限,过分要求写整篇文章,会让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中学生平时可以进行多练笔,多记日记。让自己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的享受和乐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写作水平。为此,在平时作词造句,或者是名言警句欣赏,不一而足。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练习,笔头熟了,素材也丰富了,有些内容还运用到作文中去,从而减轻了写作难度。
七、学会求异,学会反思
所谓求异,就是指思维的逆向发散,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探索,形成新的知识。在作文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一些求异思维训练,使他们摆脱思维定势,激发他们的求异心理,并形成一种从相反方向去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类似《知足真能长乐吗?》《愚公需要移山吗?》《第一次真的很好吗?》等一类题目,诱发学生的求异思维,从常规思路的反面去思考问题,从而反其意而思之,想人之所未想,发人之所未发,写出深刻而有新意的文章来。
新一轮课改的全面实施,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但是,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光有观念的更新是不行的,它必须具体的落实到课堂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的转变上来。作文教学必须把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放在首位。只有创设乐写氛围,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按照学生的身心的发展规律,实施有效的教学,才能进一步引导学生由生到熟、由熟生巧,渐入佳境,让作文教学真正成为训练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主阵地。
(作者单位:河北省沙河市十里亭学区)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浅谈提升大学课堂效果的几个途径下一篇:比较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