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福州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比赛的思考

[复制链接]
查看: 728|回复: 4

4万

主题

4万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733
发表于 2020-8-12 00:48: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福州市小学阅读教学比赛观摩活动于2011年9月21至9月29日在台江第三中心小学举行,笔者是一名教研员有幸参加了本次教学观摩活动,真是受益匪浅。同时也对教师在语文课上要教什么?怎么教?孩子要学什么?怎样学?如何构建扎实、有效的语文课堂有了进一步深入思考。
   一、以“课标”学段要求为据,让学生学有所得
  小学阅读教学的总目标、学段目标、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它们之间呈一以贯之,螺旋上升的关系,它们之间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亦有相对的独立性。在制订课文教学目标时,教师首先要做到明确目标,切实落实学段要求。
  1.培养学生认知能力,有序达标
  教师要想把“新课标”对于每个学段的目标要求,切实地落实在每一篇教材、每一节课时中,还是需要精心研读教材,悉心制定课时目标,以期达到扎实推进有序达标的目的。在本次的赛课中,我们看到一位教师在教学四年级《普罗米修斯》时,她让学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普罗米修斯的几件事?对于这个问大部分学生在概括第一件事时都用了较长的句子回答如:“普罗米修斯冒着生命危险,到太阳神阿波罗那里去拿取火种。”教师就引导说:“你用了太长的句子回答了,能不能用一个词来概括着说呢?于是学生用“取火种”概括。这时教师十分高兴,鼓励孩子都用三个字的词语概括后面写的两件事“受惩罚”、“被解救”。显然教师是想达到第二学段的目标要求。
  “课标”在第二学段中明确指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第二学段的学生时,要切实落实这一目标就要在学生反复读书的基础上进行,特别要重视方法的指导,如解读课题、查找关键词句、读懂自然段等,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也就是说这一能力目标是一个逐步达成的过程。
  但是如上面课例一蹴而就的做法看起来课堂很完美,似乎学生有了很高的概括能力,但我们细细思量一番,就会引发这样的思考:用三个字的词语概括课文中的主要事件,这个词学生是怎么想出来的?他怎么就能想到用三个字概括呢?这种简洁的概括方法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明白了?四年级的孩子用一句话来概括难道就不行吗?这样的要求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是否偏高了?
  笔者以为教师如果把第一个学生回答的一长串句子加以梳理,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到:课文的主人公是普罗米修斯,课文都是讲他的事,所以在概括的时候“普罗米修斯”可以省略,而在这长句中还讲了普罗米修斯“取火种”是“冒着生命危险的”是“到太阳神阿波罗那里去拿取的”,我们抓住这句话的关键词“干什么事”即“拿取火种”就可以,同时“拿”和“取”意思一样可以删去一个,这样就能很简洁地概括出“取火种”,而后再学习用这样的方法概括出课文后面写的两件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如何思维的被清晰地展现出来,如何概括主要内容学生有了一个从不会到清楚,从不懂到明白的发展过程,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渐渐悟出概括主要内容时可以抓写事件关键的词语。
  2.课时目标集中,倡导一课一得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如果课时目标不明确,特别是语言文字训练目标不明确,就会导致“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教学内容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么怎样才能避免语文教学内容过于饱和?怎样形成学生语文能力的系统?笔者以为分解目标,提倡一课一得,得得相连,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本次赛课中,一位教师在执教三年级课文《花钟》时有这样一个环节:⑴教师让三位同学接力朗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⑵学生读后教师问:“这么多花开放的时间不一样,这是作者观察发现的,课文中哪一句话主要讲这个意思?”⑶学生汇报:“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⑷教师总结:“这就是主要内容,这就是概括能力。”⑸接着教师范读第二自然段,教师让学生边听边找出第二段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⑹教师读后学生很快就找到相应的句子;⑺最后教师要求学生默读第三段,想想作者通过思考之后做了一件什么事?以上这一教学环节,我们不难看出教学目标十分清晰而且集中,教师中年级“段”的意识特别强,课堂上不急不躁,有条不紊地引导学生“得”――找每一段的中心句来概括每一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为将来孩子进入四年级学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真正做到目标的准确、鲜明,不缺位、不越位,切实落实本学段的目标。
   二、以学生“学情”为据,让学生学到需知
  现代认知心理学明确指出: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是原有知识同化新知识的过程。也就是说,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教师应关注学情,找准每一节课的教学起点。
  这次赛课中一位老师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伊始揭题后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质疑“看了课题你想问什么?”,接着学生有了以下的疑问:①地震中有这么多人,为什么课文只选择这对父与子写?②在地震中的父与子做了什么?③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④这场地震是怎样的残酷?⑤这件事的结果是怎样的?接着教师搁下学生问的问题,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后进行生字新词字音、词义的教学,然后教师又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当学生概括后,教师再问:“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学生答“了不起”教师板书“了不起”,教师追问“围绕了不起你还要知道什么?”学生回答:①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②他们的了不起表现在哪儿?最后教师才概括出:学贵有疑,质疑的时候可以从课题提问,也可以从内容入手提问。
  以上的教学片段带给笔者这样的思考:(1)质疑是学生十分可贵的品质,也是学生“会学”教师“让学”的基础,教师在宝贵的40分钟里应当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但是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还要教从课题和内容入手质疑吗?如果这样那么在五年级之前老师又教会学生哪些质疑的方法呢?(2)从揭题后学生的质疑内容看,这一个班级的学生思维活跃,质疑能力相当强,问的都是很有价值的问题。问题①是关于如何选材的好问题;问题③正是这节课教师想解决的;问题④如果教师能进行巧妙引导是关于环境描写作用的好问题。有如此之多之好的课堂资源,如果教师能根据本节课的目标进行选疑、解疑,就能达到顺学而导,有效提升学生思维的课堂效果。但是遗憾的是我们看到教师丢下这些很好的教学资源,按自己预设的教学方案推进课堂,于是就出现了教师后面教学行为与前面的教学环节重复,浪费了宝贵的40分钟。记得在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山东省青岛市南京路小学杨屹校长在评课时就指出:“从认知学的角度,教学设计,它分上限设计和下限设计,如果我们在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基础上进行教学,是定向给孩子已经成熟的一些认知水平,这样在孩子没有发展的区域进行教学设计的,那么你的教学设计,设计得再巧妙,你的方法再得当,也只能属于下限的教学。”因此只有我们找准教学的起点,针对学情,确定学习目标,精选学习内容,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少做雅用功才能高效地进行教学,不浪费宝贵的40分钟。
   三、以课文为例,让学生得意、得言、得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课文雅非是例子。”小学语文课文是经过许多专家反复推敲、精选的例子,学习课文就是让学生反复体味、欣赏这些精品。那么如何才能发挥课文这个例子的作用让学生有例可循有文可仿从而得意、得言、得法呢?
  1.得意,得言。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认为,语言与思想是同时成就的,“思想是实体,语文是投影。语文有了完整的形式,思想决不会都是模糊不清的”。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思想内容与语言文字统一起来,才能使学生既提高语言文字的水平,又受到思想感情的熏陶。
           
       ⑴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关注作者的表达。阅读教学第一要务是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这次赛课中不乏这样的美好的场景:或是自由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或是默默地读,在读中思考并写下自己的感受;或是表情诵读,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是师生合作读,边读边想象,感受美关注作者是如何表情达意的。请看本次赛课三年级《花钟》精彩的教学片断:
  师:现在老师想和大家一起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我读前半句,你们读后半句,读的时候要注意老师语气的变化,你们也要跟着变化。这时课堂上传来抑扬顿挫,一唱一和朗朗的读书声,给所有听课的人带来美妙的感觉。
  师:刚才我们读的这几句话有很多共同点,不知道你们发现了没有?生一:每一句话中都有一个动词“吹起、绽开、醒来、开花、怒放、苏醒、舒展”。生二:我发现每句话都把花当做人来写,是拟人的写法。生三:这些花开花的时间不同,时间都写在每一句话的开头。师:那么我把这些句子调换一下顺序,你们觉得行吗?调换顺序后自己读读看。生一:没有了顺序读起来感觉很不流畅。生二:作者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生三:每一句话都写了一种花,写了不同的花开花的样子。师:你们还有什么发现?瞧,标点符号要有意见了。生:每一种花后面用分号,最后一句后面还用了省略号。师:现在我们把自己当作这些花儿,做做动作,读一读……这段朗读读出了层次,读出了情趣,读出了发现,在读中巧妙引导学生关注和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和遣词造句,引导学生读明白段的顺序,标点符号的运用等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真正做到得意又得言。
  ⑵在形式多样的字词教学中,显露语文的本色
  崔峦老师在《正确处理十个关系》中指出:“阅读教学不是‘教课文’,是‘用课文教’,既凭借课文的语言素材,文章作法(字、词、句、段、篇),学读学写,培养能力。”这次赛课中五年级《长征》一课的字词教学尤为有特色:
  ①师:板书“崖”字,问:这是什么字?(生齐读)师边板画边说:“这样的山就叫‘云崖’”。②师:这也是山(板书:岭),岭是怎样的,谁来画一画?(请一生上台板画)这岭的气势真逶迤。(板书:逶迤)③师:这还是山(板书:岷山)指名介绍岷山。(师板画岷山)④(师清唱歌曲片段)师:这首歌唱的就是大雪山。⑤师:还有两个字,不是山字旁,却和山有关。(板书:磅礴)⑥师:都是高山峻岭,一路艰难险阻,都是红军长征(板书:长征)要经过的路,为什么要挑这样的路走?(师简介长征时代背景)⑦师:再读读这些词(生看黑板依次读:崖、岭、逶迤、岷山、磅礴,生读完一词师擦去一词。)
  这一段教学中特别凸显语文学科的本色,已经是高年级了,教师不但没有忘记字词教学,而且教得颇具高年级学生学习字词的特色,充分体现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还能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毛泽东主席遣词的高明之处和独特的写作技巧,体会到这首七律诗词中想象超绝,用语新奇,境界广阔,气象万千,为下面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2.得法。崔峦老师在《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中明确指出:“要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这就要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本次赛课中有这样一节令人印象深刻的课,一位老师在执教四年级《颐和园》中有这样的一个环节:
  A.教师问:作者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请同学们找出表示游览顺序的词;然后教师把表示游览顺序的句子在课件中展示出来。
  B.教师问:看到这些句子,我们知道他游览了哪些地方?生回答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再仔细看这几句话,句子中都有表示行进动作的词,请同学们找出来。
  C.教师总结“地点在变化,景物也发生了变化,这就叫移步换景。”
  D.当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长廊的特点时,教师让孩子读书体会:作者写长廊的长和美是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接着通过师生的谈话后学生体会出“列数字、抓特点”的方法。教师进一步引导:“要写好一处的景点,光有表达方法是不够的,还要有表达的顺序,你们发现了作者是怎样来写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回答:作者是先抓住长廊的整体写,然后再一部分一部分按从中间到两边的顺序来描写长廊的。
  E.最后教师播放三坊七巷的录像,引导学生学习《颐和园》的表达方法,按一定的顺序写一写南后街:“从东街口往西走约一百米,就来到有名的南后街。一进大门
  这一段的教学,我们看到这位教师真正落实了用好课文这个“例”,他少分析,让学生多揣摩,多感受,多体验。他把学生带到文本的语言中,让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借鉴语言,进而生与生、师与生在重点、难点上进行思维碰撞,互动交流,充分利用课文这个“例子”,得意、得言、得法,体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同时也体现《颐和园》这篇写景课文文体的特点。
  因此构建扎实有效的阅读教学的课堂应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语习文的舞台,让学生在课堂上扎扎实实地学,情绪盎然地学,触类旁通地学。同时教师应“吃准目标”,把课上成语文课,上成所教那个年段的阅读课,上成所教那种类型的阅读课,上成那个课时的课,增强在阅读教学中指导读法、写法、学法的意识,在继承好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让扎实有效的阅读教学的课堂成为老师培育和绽放创新思维之花的沃土。
  (责任编辑:闽 晓)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新时期独立学院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下一篇:影响“蚁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探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0028
发表于 2020-8-12 00:48:55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有奥鹏论文格式模板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502

帖子

5253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253
发表于 2022-3-12 19:02: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医科大学作业可以做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404

帖子

510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106
发表于 2022-3-13 10:27: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医科大学作业有答案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438

帖子

515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157
发表于 2022-3-14 09:39: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体化电大平台形考作业有答案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