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学生能质疑问难是他们好学深思,学习主动性充分调动的表现,是他们创新意识的一种反应,也是“自能读书”的重要标志。可见“质疑”应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1.鼓励学生“敢问”
要使学生能质疑,首先要让学生敢于质疑。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敢说、肯说成为学习的主人,关键就要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增进教学,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张扬个性,释放潜能。
在质疑问难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有区别地对待,从关键处下手。还有一些学生因为基础差,缺乏自信心,害怕自己提出的问题不得要领受到教师的责备,或被同学取笑,不敢提出问题。这时,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学生一旦提出了问题,都要满腔热情加以表扬,因势利导,不能挫伤和压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
2.激发学生“想问”
提出问题的机会是随时随地的,没有质疑的课堂是不成功的课堂,每篇课文的学习,可分三个阶段来创设情境,课前预习阶段可要求学生至少提出两个问题。例如:在教学《翠鸟》一课时,先布置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预习作业,让学生边读边想,提出不理解的问题。上课时,学生们纷纷提出质疑:1、翠鸟叼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这里为什么要用叼而不用“捉”呢?课文为什么要先介绍翠鸟的外形特征,再来写翠鸟是怎样捉小鱼的?课中质疑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课文重点、难点。课结束后,为了激发学生更加深入地进行探究学习,教师要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读课文,回味学习的内容,启发学生的雅疑处寻找疑问。
二、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多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求知欲的自然反映。教师应善于利用儿童这份天性,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质疑,并教给质疑的方法。
1.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质疑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在教《鸟的天堂》时,教师可在出示课题后问学生: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的思维闸门一下子打开了:《鸟的天堂》在哪里?什么是“天堂”?为什么叫“鸟的天堂”?“鸟的天堂”是怎样的景象?此时,教师不要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就为更好地理解课文铺垫。
2.在讲读课文中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质疑
理解词句是读懂段篇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质疑问难,促进学、思、疑、问、悟的结合并注意循环往复,不断提高。如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时,可启发学生抓住统领全文的文章开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句话进行质疑:“杰出”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把“杰出”和“爱国”这两个词去掉其中一个行吗?为什么?教师再引导学生自读课文,通过想一想,议一议,进而读懂这句话,读懂整篇课文。
3.引导学生抓住课题与内容之间的联系质疑
有的文章课题与内容看似毫不相干,实际上却有着密切的联系。对此,都是可在讲读分析课文后,留一定时间让学生再质疑,提出不同的看法。如教完《一夜的工作》后,教师可这样启发学生质疑:题目是《一夜的工作》,按道理应写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情况,为什么还要写周总理生活很简朴?这不是多余吗?使学生的思维因“疑”而动。通过议论点拨,学生即明白这也是作者的亲眼所见,作者把周总理“工作劳苦”和“生活简朴”写在同一篇文章里,更能突出表现周总理的崇高品德,也更能表达作者崇敬、爱戴周总理的思想感情。
三、提高学生释疑的能力
质疑问难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指导学生学会思考,针对原有的问题进一步设问,化难为易,化整为零,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如《将相和》中“负荆请罪”这部分有这样一句话:“蔺相如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有的学生问“这里为什么用感叹号而不用问号呢?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为什么会这么害怕廉颇呢?”对这一疑问,教师先应肯定这位学生善于动脑筋,值得表扬。但不要急于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而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蔺相如对手下人说的一段话展开讨论:“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是什么“功”?有廉颇的功劳吗?从哪里看出来?从而理解“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的意思。再让学生讨论:将相要是闹不和会给赵国带来怎样的影响?最后我反问:“蔺相如真的怕廉颇吗”此时,学生豁然开朗,难题迎刃而解。这样通过启发思维,就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否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应该在课堂上引导其释疑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做及时的筛选。对感悟中心有帮助的问题或是对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有帮助的问题,都应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释疑,而对于那些与文章中心关系不大的问题,则可放在课后,通过存疑激发学生主动阅读,自主探究。
(责任编辑:闽 晓)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音乐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下一篇: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导入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