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笔者认为,一篇课文,如果我们总能把握住“四两”的火候而顺势发力,透过“一斑”的本质特征去认识其全貌,紧紧牵住“一发”的点去带动它的面,阅读教学,就能化繁为简,层层推进,有效提高课堂功效,减轻学习负担。
一、关注文本题目,由题眼处探究,理清文章脉络
俗话说“好题目会点亮读者的眼睛”。纵观小学阶段的课文题目,雅不体现了这一特点。如《“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桥》等。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题目――题眼,进行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以揭示题眼的“表面”,步步深入揭示其“正面”。如六年级上册《穷人》(本文均以人教版教材为例)一课,在学生读文、讨论基本理清“课文讲一件什么事?”后,就可以围绕课题“穷”字做文章:(1)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桑娜和西蒙家穷?(让学生以“穷”为基点深入的读文、品文、悟文。)(2)穷人之间的品质也如同生活一样“穷”吗?(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高尚的品质――品质上却是“穷”的反面“富”)(3)课文是怎样来展示穷人在品质上表现出来的“富”?三个问题层层递进,学生获得学习的主动权,谈的热烈,读得深入,品得入情,悟得透彻:穷人有着一颗富有的心灵。这样,就为进一步研读课文“人物心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以“题眼”为圆心,以几个“扇形”把课文“拼”圆。一位老师在执教一年级下册《美丽的小路》,首先板书“的小路”,接着让学生发散思维组成“弯弯曲曲的小路”、“种满鲜花的小路”等短语,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活动,成功地将描写线索“美丽的小路――肮脏的小路――美丽的小路”几个部分梳理出来,并在“美丽的小路”后面加上一个“笑脸”的图标,“肮脏的小路”后面加上一个“哭脸”的图标。学生很快就体会到课文是写什么和怎么写的,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情感。
二、紧扣关键词语,从字词间推敲,感悟人物品质
一篇好的文章,总能从中提炼出几个关键词语(成语)。这些词语,在揣摩文本内容、感悟人物个性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如在执教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一文中,我紧紧抓住“神机妙算”这一关键词语,让学生通过诸葛亮的所作所为,深入理解“神”在何时、“妙”在何处。我设计了几个问题:“(1)诸葛亮为什么请鲁肃而不请别人帮忙?(“神”在断定鲁肃一定不会告诉周瑜)(2)当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是怎么说的?诸葛亮怎么会如此自信?(“神”在判断大雾天气曹操绝不敢贸然出兵)(3)诸葛亮为什么敢立下军令状,要在三天之内完成十万之箭,且在前两天毫雅动静?(“神”在对如此关系生死的大事却泰然自若、若雅其事)(4)诸葛亮在借到箭后,为什么敢高呼“谢谢曹丞相的箭”他不怕曹兵追来吗?(“妙”在充分利用船顺风顺水的自然条件,曹操的兵想追也来不及)。这样,学生深刻地感受到诸葛亮“洞悉人事本质、精通天文地理”的运筹帷幄的“神机”与在时机、条件调控上恰到好处的“妙算”的过人之处。诸葛亮“军师”的人物形象在孩子心目中具体丰满起来。
三、抓住重点语句,围绕重点段落,把握文本精髓
一篇文章中,总有几个关键句子,在文本中起到核心地位作用。要么点明文章主旨,要么突出文本要义,要么揭示事物规律和本质特征。这些句子或居于文章的开头或居于文章的结尾,或居于事件的高潮之处。引领段落的总起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对事件哲理的概括句、设问句等,是常见的表现形式。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些重点语句,去繁就简,直奔主题。
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中,两组句子的深入理解就大有文章可做。一组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一般认为“人人为我”是结果,“我为人人”是前提,但在德国已成为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现实了,你怎么解读这句话都是实在的:人人都在为他人着想。这是一种美的心灵、是一种美的传统,与我国古代孟子描述的理想社会的博爱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真有异曲同工之妙。故“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另一组是“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在朗读、对照、回忆、欣慰过程中,分享德国人“人人观”保持几十年不变的“奇异”与“奇特”性,使“我”浮想联翩,如痴如醉、如花如梦!德国人那种只要“我为人人”,就会得到“人人为我”的思想意境就会不断地流入学生的心田,作者季羡林先生那美好的祈愿、深沉的爱国情怀在读者深入的体验中产生共鸣。教师在教学时不必面面俱到,要善于抓住重点段落,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对比、实践、思考、总结,不断促进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力的提升。
四、紧扣课后问题,自矛盾面释疑,认识人生或文本真谛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有的作品创作时代离学生较为久远,总有部分学生在学习文本时会进入认知的盲区抑或认识的误区,难以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使教学效果打折扣。因此课文在课后大都设计了一些思考问题,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问题,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如在讨论《落花生》课后问题时,就有学生提出“难道苹果、桃子、石榴高高地挂在枝头上就错了吗?我就是喜欢它们,好看也有用”,这时教师就应该相机引导“像苹果、石榴、桃子这样花枝招展,个性张扬,也没有错,他们也是有用的人,在当今社会也很需要这样敢于表现自我的人”。在这里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真真成为“苹果”式的名人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人都将成为“花生”一样,可以扎根与全国大江南北,默默雅闻地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的普通一员。如果你最后成了一颗“花生”,就应当扮演好应有的社会角色,而且要知道: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优质的“花生”,仍然是受到人们青睐的。因此,作者许地山提出“做人要低调,要做有用的人”的时代意义并未降低。同时要让学生明白文学写作中,作者有权利把东西人格化,可以根据植物的某些特点,夸大某些特点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思想,这种行为是允许的。在这里花生与苹果、桃子、石榴并不是形成严格意义的对比。老师只有善于把握,在矛盾中释疑、消疑,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使课堂轻松高效。
(责任编辑:闽 晓)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下一篇:论如何提高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