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永恒主题。没有读,就不可能培养语感;没有读,就不可能正确理解;没有读,字词教学就不可能真正落实到位;没有读,思维就不可能流畅。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要运用多种方法让他们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这样,才能读出语文味,才能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积累运用语言,在读中受到感情熏陶。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需要技术的支撑,策略的引领,方法的指导。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本人对小学低年级朗读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习朗读之“法”
1.读好原文,不流于形式
新课标对朗读提出了三个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读正确是朗读的基本要求,是与文章内容进行情感交流的主要途径。在初读课文后,教师不能匆忙进入学习课文的环节,对学生初读时遇到的困难,要进行及时检查和反馈。读通句子,扫清朗读障碍是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课堂上,教师一定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读原汁原味的课文,指导学生借用工具书,借助汉语拼音进行正音,不填字漏字,不读断句破句,还要注意一些特殊字类的正音,如:多音字、难读的字音、轻声词、儿化、变调和语气词“啊”的音变等等。值得一提的是,范读在朗读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学生自主初读课文,检查反馈读书情况之后,教师的范读或是课文录音范读能起到指导作用。
在课堂上,切忌没目标“泛泛地读”,每读一次都应该有明确要求和目的,做到有层次地读,方能明语义、形成语感、学会表达。首先让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读全文,语速可快可慢,声音可大可小,可自己读,可结伴读,但要求把生字读准确,句子读通顺。其次引导学生边读边想。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你有什么建议?”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接着细读品味,引导学生抓住优美词句,进行多元诵读,结合自己的感受加以想象体验,积累词语,培养语感。这样,读得有目的,读得到位,读得有层次,才能让学生的语感得以提升。
2.科学训练,不急于求成
教师往往有一种急于求成的心理,希望学生很快就能将课文读得流畅又富有感情。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指导练习是基本途径之一,对低年级学生更是如此。
(1)读好词语
维果斯基说过:“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含义而不是单纯地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低年级学生读词时,不能“就字读字,就词读词”;要让“白底黑字”富有生命力,就要把视觉符号转换为听觉符号,把雅声变为有声,引导学生体会词中的感情色彩。如,描写春天的词语,教师要利用季节环境与生活体验、文本语境以及适当的言语点拨来激发情感,展开教学,启发学生读出春天的味道。有些描写感情的词语,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体会,想想画面,读出词语蕴含的“喜、怒、哀、乐”等不同情绪。只有当学生读词时脑子浮现与词相关的意境,学生才能饱含情感地读。当然,读词只是开始,低年级学生朗读要分步走,要经过“读词―读词组―读短语―读短句―读长句”的过程。教师要教给学生读词组、短语的停顿规律,对一些长句子教师可先范读,让学生发现停顿的特点,再让学生自己练读。这样做的目的就在于帮助学生建立句子间的词语关系,懂得适当的停顿规律,读课文就不会破句或是拉腔调。
(2)读好标点
对于语言的轻重、语速的快慢、语调的升降,低年级学生很难把握,因此教师首先要讲清楚标点符号及自然段停顿时间的长短,让学生明白标点符号可以帮助确定停顿和语调,这对学生朗读水平提高有很大帮助。比如,《要下雨了》一课,“要下雨了。要下雨了吗?要下雨了!”同样是一句话,标点不一样,含义不同,表达的情感自然也不一样。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这句话的不同标点,结合语境体会说话时的不同心情。又如《棉花姑娘》一课,棉花姑娘的三次请求的话:“请你帮我捉害虫吧!”同样都有“!”,但通过对文中三幅图的观察,发现棉花姑娘的病越来越严重,它每次说这句话时是越来越痛苦,越来越着急。而《丑小鸭》一课中:“啊,原来我不是丑小鸭,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呀!”这里的“!”,却包含着丑小鸭的惊讶、不可思议、兴奋的感觉。
(3)读好语调语速
读的“音调”表意丰富,教师可通过范读,指导学生分辨出不同语调的区别。一般情况下,描写紧急、突然变化、危险时分的句子,常读得快而急促;表现兴奋、开心、赞美的句子,读时语调略高;描写优美景色的句子,语气舒缓、柔和;描写悲伤、沮丧的句子语气低沉、缓慢些;描写生气、愤怒的句子语气激动高昂些。这些情况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不同语境去体会、揣摩。
二、悟朗读之“妙”
1.情境导读
低年级学生是依据语言、画面、色彩、声音、动作来思维的。教师从“境”与“情”入手,运用一定的模拟手段复现情景,把学生带入特定的语境中,从而体验文中只可意会之情,雅法展现之景,言犹未尽之意,使“导读、导思、导演”统一于阅读教学之中,让语文课堂还原本色,成为学生体验、品味丰富祖国语言的乐园。
(1)音乐渲染读
通过配乐朗读,可以很好地起到烘托氛围,激发情感的作用。音乐的选择要根据不同题材,可以是抒情的轻音乐、典雅的古筝古琴、激昂的交响乐、欢快的民谣……只要运用恰当合理就能起到良好的烘托效果。也可以通过让学生给画面配音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要配音,就得先读好每个人物,每个片段的语言文字,再借助媒体,摹情绘景,形成共振心理场,把雅声的书面语言还原为有声的生动语言,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完整真实地予以再现,使学生如临其境,深有感触。
(2)角色扮演读
角色扮演读可以让学生通过心理换位,激起情绪、情感和联想、想象的活动,赋予文本生命力,使之更具感染力。如《泉水》一课,教师创设情景,扮角色读,请学生都来当热情的泉水,教师扮演山里的姐姐,就有了下面这样生动的场面对读:师:哎,泉水。泉水,你们好!A、泉水泉水,我要打些水回家做饭吃。生: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个天然的水塔。B、泉水泉水,我要打些水回家沏茶喝。生:来吧来吧,我的水很甜很甜。C、泉水泉水,我要打很多水回家洗衣服。生:来吧来吧,我的水很清很清。
角色转移后的朗读更具真情,更有情趣。一些对话多的课文都可以考虑采用这样的方法,比如:《三个儿子》、《最大的书》,可以抓住对话中的标点、导语以及人物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对人物的不同个性特征。角色扮演中肢体语言的运用对朗读效果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教师要因势利导,教给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3)激情引读
引读,就是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文章的写作特点,在关键性的地方提点一下,引导学生朗读的一种方式。引读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提示式、提问式、添词式、插叙式等,可以根据文本特点选用适当的方式。比如,《孔子拜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孔子不辞辛劳、远道求学的精神时,教师采用了提示式的引读。是啊,尽管山高路远,孔子坚持――(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走到了洛阳。)不管日晒,还是雨淋,孔子依然――(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走到了洛阳。)哪怕再苦再累,孔子仍然――(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走到了洛阳。)教师可以根据不同题材课文特点,在适当的时候通过渐入佳境的引导和因势而发的促进,使得学生的认识获得提高,真正做到通过读前启发,促进读后思考,培养语感,提升语文素养。
(4)变换形式读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小学语文教材是文质兼美的范文,教师要善于利用课文中饱含的真挚情感,叩击学生的心弦,以读激情,以情促读。有时巧妙变换文章的表达方式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掌声》一课,教师把文中三次写到掌声的句子变为一首诗:掌声,骤然响起,掌声,热烈而持久,掌声里,英子的泪水流下来了。是掌声,给了英子,是掌声,给了英子,掌声里,英子。
第一小节的短诗朗读对学生理解英子感情变化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而第二小节是在学生学完课文之后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感受填充小诗,最后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教师和学生一起声情并茂地朗诵这首小诗,不仅获取了不同角度的感受,更受到了感动。
2.图画导读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直观性是一种发展观察力和发展思维的力量,它能给认识带来一定感情色彩”。小学生容易被真实、具体、形象的东西所吸引感化,借助图画、板画等直观手段来进行导读是一种很好的指导方法。如:《荷叶圆圆》中小鱼、青蛙、蜻蜓等小动物和荷叶之间嬉戏的画面形象生动,教师可通过移动板书中的图片,(配上语言)引读,促使学生动情去朗读,凭借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情不自禁地按自己扮演的角色、身份、处境去思考、去表白、去操作。又如古诗《绝句》的教学,教师可根据诗意边读边板画出绿柳、黄鹂、白鹭、雪山、船,把诗歌里的“画”,在学生脑中“画”出来,把抽象的文字还原成生动的形象,让学生读中有诗,读中有画。这样的方法也适用于指导学生背诵课文,使枯燥的背诵在轻松愉快、饶有趣味的实践活动中得以达成。
3.对比导读
把文章中蕴含丰富情感的一些文字进行不同形式的参照对比,引导学生通过读来获得鲜明的印象和强烈的感受。通过比照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什么表达方法更合适,怎么用词造句更生动、准确。如《泉水》一课中,教师出示句子:
●来吧,我的水很多。
●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先让学生自己读一读,比较两句的不同之处,再读一读,两个“很多”和一个“很多”给你感觉一样吗?理解第二句更能表现水多。再读,还有什么感觉?听老师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感觉?体会第二句中用了两个“来吧来吧”,表达出泉水更热情。
又如《花钟》一课,描写不同的花在不同的时间开放,文中描写花开的词语非常生动,各具特点。教师出示:
●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
●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引导学生借助文本语言理解词语:欣然怒放、含笑一现,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接着对比这两句话:“欣然怒放”和“含笑一现”这两个词能不能对换?学生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感悟到两个词虽然都是描写开花,但是昙花开花的时间短,很快就谢了,只能用“含笑一现”,两个词不可以调换,虽然都是写花开的词语,但要根据不同情况运用。
文字不是静止的符号,它是一幅画,一首歌,蕴含着丰富的信息,是雅边的想象力飞驰的广袤场域。教师应该做引导学生朗读的有心人,采用恰当的朗读指导方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投入,让学生读得生动、有意义、有收获,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朗读“润物细雅声”的滋润。
(责任编辑:闽 晓)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论如何提高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下一篇:由两节“多边形面积”复习课谈复习课的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