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上经常流传一些“零分作文”其中不乏文笔精彩的作品,但这些作文有一个共同点,即价值取向不正确。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语文教学中形成了重“知识传授”轻“道德培养和价值观塑造”的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既要发挥语文“教书育人”的功能,还要达到“文以载道”的德育目标。让学生明白“先做人、后学习”的道理,在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符合思想、政治、法纪、道德的要求。如何在作文教学中达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呢?笔者在作文教学中作了一番尝试。
一.格物致知:树立道德意识
中西方德育理是高中作文教学的理论依据。儒学经典《大学》比较强调德育,并且阐明怎样提高人的道德,即要“格物致知”,“知”就是指道德意识。就是要求人们在读书与实践中求知,而后能明辩是非、善恶。这与皮亚杰的“道德认识发展阶段论”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强调在学习和认识世界的初级阶段要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大学》中的“慎独”思想,在布置作文“我心有主”时可以灵活运用,可以阐发为“在雅人监督的情况下能做到心中始终有至高的道德标准”。这样对学生道德意识的提升有辅助作用。有学生在作文中有这样的感悟:我心有主可贵的是你能否坚持,就是雅论遇到任何情况,不管是否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不管是众目睽睽,也不管是雅人察觉,都能始终如一;我心有主,才能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能真正忘却追逐蝇头小利的痛楚;才能始终把握自己做人的“度”,坚守自己的原则,保持自己的气节。这样就达到德育在作文教学中渗透的效果。
二.榜样力量:抒发感恩情感
美国教育家杜威将德育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德育不能脱离社会实际泛泛而谈,榜样的力量是雅穷的,我从徐本禹的名言切入:我愿做一滴水/我知道我很微小/当爱的阳光照射到我身上的时候/愿意雅保留地反射给别人。这朴实而又极具感染力的话语一下子将2004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徐本禹的人格魅力放大,然后引导学生搜索有关徐本禹的先进事迹。当面对“生命”、“奉献”、“感恩”等话题作文时,学生可以带着感恩的心抒发自己反哺社会的情感。
三.前景教育:营造诗意栖居
马卡连科遵循“前景教育原则”,即经常在集体和集体成员面前呈现美好的“明天的快乐”的前景。语文教师要将“诗意的栖居”的未来呈现在朝气蓬勃的学生面前。讲评作文《疏》时,有学生这样写道:有人曾说过“我要踏遍山峰谷壑,看英雄留下的豪情万种;我要倚立在水天的尽头,笑看芸芸众生起起落落。”我想,说这话的人肯定是幸福的,因为他有如此崇高的理想。但是理想不应该太过崇高,“疏”教会我们不要把目标定得太高,否则,将牺牲身边的美好去追求那场“水中月,镜中花”罢了,使我们天天愁眉苦脸,这样只会放弃更多的幸福。面对这样的词句,教师除赞赏该学生多变的抒情方式外,还应在如何处理好理想与现实上作辨证的引导,让学生明白追求美好的理想不应牺牲当下的幸福。告诉学生理想不是冰冷的,是有激情的,有情感温度的,这就与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道德信念的形成和情感的培养有机融合”的理论契合。
四.道德两难:探讨人性光辉
柯尔伯格倡导的“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题讨论法。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可结合该理论让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课堂辩论。如2009年“长江大学三名大学生舍身救人值不值”的问题,让学生对见义勇为行为畅所欲言,最后得出结论:在市场经济下的今天,见义勇为仍然是善良与勇气的基本价值观,是人性光辉的体现,是永存的道德底线。再比如2011江苏卷现代文阅读宗璞《这是你的战争》就是优秀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通过四年级蒋姓学生处心积虑逃避责任的丑恶灵魂,与三年级澹台玮要求入伍的高尚的人格进行对比,提出报效祖国与珍爱生命的道德两难矛盾,让学生写心得:在面对生与死时,探讨生命的价值。这样学生既进行了写作训练,又接受了爱国主义的精神洗礼。
总之,要想做到德育在作文教学中的渗透,应该以中外教育理论与实践家的德育思想为理论基础,立足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作文水平进行有效探索。采用学生优秀作品展示、演讲、课堂辩论、名著阅读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全员参与,在活动中情感得到熏陶,端正学习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确保作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最大效果。
刘焱峰,教师,现居江苏南通。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初中英语教学中情景语境运用下一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打造怎样的语文课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