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国语言教育专家Harmer在他的《How to Teach English》一书中谈到:“尽管选择教材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步骤,但是教师对所选教材进行创造性的使用才是最重要的。”
一、深入分析,让教材的“目标”整体化
普林斯顿大学的达黎和巴特森两位神学教授,在研究《圣经》中关于“慈善的撒马利亚人”这部分教义时,曾在一组神学院学生中做过一次测试。两位教授告诉学生们,他们将以“慈善的撒马利亚人”这一主题进行讲道。作为测试的一部分,一部分学生被告知,讲道将提前半个小时开始,他们就要迟到了,必须加快步伐;另一方面,在这些“就要迟到的”学生的必经之地,两位教授雇用了一位演员,装扮成一个突然患病、急需救助的老人。结果发现,90%的“即将迟到的”学生,因为急于赶往讲道地点,而置“患病老人”于不顾。正是“目标困惑”使得他们的判断出现了失误。在时间的压力下,他们脚步匆匆,急着去做他们认为最重要的“局部目标”,而恰恰忘记了他们的“整体目标”所在。
关于教学目标,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有明确的说明和表述,涉及了五个因素: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教材的“意图”,就是来诠释课程整体目标的。因此,我们要实现课程目标,就必须对教材深入分析,清楚教材的编写思想,然后实现这个“意图”。如果我们仅仅把知识作为唯一目标,脚步匆匆,把沿路发生的、需要帮助的学习状况皆置之不理,就同样得了“目标困惑症”。如果我们是以培养人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目标,以学生获得满意的学习情感为目标,那么,我们就不会忽略路上的“患病老人”(具体学情、人文风景、学生体悟),就不会让“完成教学设计”这个目标遮住了我们“以人为本”的大目标。
另一方面,语言的基本功能就是在特定环境下的交际,离开环境与交际的知识点是没有活力的、没有意义的。因此,在研读教材时,教师要具有教材全局观,切忌一开始就把教材肢解成孤零零的、没有丝毫联系和意义的知识点,一切还是要围绕如何有效应用和体验语言来考虑。
二、动态呈现,让教材的“内容”生动化
《新模式英语》教材体现了开放性教学的教学方法,为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由于教材有的信息资源通过文本呈现给学生的只能是静态的画面,有的内容学生所看到的可能只有部分思维的结果。这种呈现形式不利于启发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思考和探究问题,也不利于学生主动建构新知。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改变教材的呈现形式,把静止的画面变为动态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有利于学生参加语言活动和引发语言问题的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地进行探索,使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富有个性。
在将学习内容动态呈现的过程中,合作交流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式。在学习《新模式英语2》“Unit2 Lesson2 Goal Ask about prices”一课时,在学生掌握了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后,设计一次Students discuss in groups(分组讨论):
Which is the cheapest/most expensive of the clothing in the chart?(using“comparatives” and“superlatives”)
After discussing,each group speaks out its results.
有了这样的学习过程,自然加深了对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的理解和运用,与此同时,也搭建一个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得到激励和赞赏。这种动态的呈现形式,使得课堂生动有效,保证了在教学发生的同时,学习也在深刻的发生。
三、合理补充,让教材的“情景”乡土化
建构主义提出,知识作为学习者主动意义建构的产物,同时也是情境的产物。建构主义者主张把要学习的知识置于亲切的、与学习者经历相关的问题情境中,着眼于不同的侧面,使学习者对知识形成多角度的、丰富的理解,从而使他们在面对各种问题时,能更容易地激活这种知识并活学活用。
《新模式英语2》“Unit1 Lesson1学习讨论:Where are you from?” 用一张世界地图直观地教授国家(城市)名称、人民和语言,并介绍该国家的国旗和标志性建筑,当屏幕上出现长城时,许多学生高喊China;当屏幕上出现灵山大佛时,许多学生高喊Wuxi,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当发现学生跨文化意识比较薄弱时,经常结合课文教学有意识地进行这方面的渗透,在《新模式英语2》“Unit3 Food and Nutrition”时,将不同国家的人民和喜欢的食物设计成表格进行对比,并介绍西方人的饮食文化和中西方饮食习惯的不同,如西方人的奶酪咖啡与我们的油面筋以及雅锡酱排。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开阔了视野的同时,也大大方方地用英语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看到学生的成长,我们就会明白:身边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触动。
四、适当建构,让教材的“过程”探究化
传统语法教学的特点是“先理性,后感性”。这种语法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对语法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不利于他们的主动思考,不利于他们的知识建构。当代语言教学强调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参与,更强调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为了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involvement)和自觉思维,语法教学最好不要采用“给予式”,而应采用“发现式”(discovery method)。让学生参与语法知识学习的发现与探究,有利于他们的语言学习和智力发展。有这样一句话:Tell me, I’ll forget. Show me, I’ll remember. Involve me, I’ll learn.我想这句话更适合于语法教学。根据当今的语法教学理论,语法教学应当建立在形式(form)、意义(meaning)和语用(use)三个维度上。语法教学的模式应当让学生“先感性,后理性”,即感受―观察―发现―讨论―讲解―运用。让学生先感受对话或课文中的语法结构并试图去理解,然后教师为学生提供可供观察、发现的例子或语境,让学生先自己总结规律,然后教师点拨,最后通过运用来加深理解。比如教学现在进行时动词后面加ing的形式,可以这样来设计:你能发现下列动词的变化规律吗?请你试着做一做,写出其余动词的ing形式。
go―going write―writing get―getting
ask―asking move―moving run―running
sleep―sleeping take―taking nod―nodding
read― make― sit―
speak― close― put―
教师通过检查答案,让学生说出他们所总结的变化规律,对于学生说得不全面或不准确的地方,教师给予补充或纠正,然后再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去巩固运用。这样做的好处是促使学生参与语言学习的过程和主动思考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记忆的过程。学生对于自己发现总结得来的东西往往理解最深刻,记忆也最长久。
(作者单位:雅锡技师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情景教学法在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培训模式的探析下一篇:让学生爱上写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