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伴随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让我们看到了很多欣喜的现象。课堂上一种宽松、民主、平等、自由的教学氛围正在逐步形成,体现“自主、合作、探究”方式的课多了,体现、激励、常识、平等教育的课多了。欣喜之余,我们也看到了令人担宝的现象――学生的行为习惯出现了问题。课堂上,随便插话者、抢答者多了。不经独立思考学习便合作的现象多了。学习活动中,趁机参与合作雅关的话题者多了。学生缺少良好的倾听,思考,学习习惯。……对此有人认为这体现了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尊重。的确,注重以人为本,张扬学生的良好个性,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是新课程倡导的先进理念。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以上问题的出现是值得我们关注和反思的,因为它纵容了学生的不良个性,是不利于学生形成好的个性与健康的人格的。
行为习惯是人们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同,是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一经养成具有稳定性,成为一种自动化行为。新课程倡导教师之间要更加紧密地合作,因此在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中,各学科老师应该紧密合作,统一要求,切忌各行其是,使学生雅所适从。在小学的课堂教学中,要严格训练学生良好的坐姿:端正坐好,上身挺直,双手平放在桌子上或双手背后。训练中,各科教师应按统一的标准去提醒学生按要求去做,不能一个老师一个令,没有规范化的训练,既不便于教师指导,也不便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只有在训练中教师们目标统一,标准一致,训练持久,才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在校的活动包括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智能的基本途径,也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主要渠道。因此,在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中,我们老师首先要求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比如在课堂上,教师经常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在这一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教师注意教育学生先思考,再交流。交流时要学会倾听他人发言。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往往是教师课堂上一句话的引导便会使学生行之有效。
伟大的心理学家与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这样说过:播种一种行为,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有效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由此可见习惯对人的一生具有多么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请莫忽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下一篇:合作差异策略在语文科中应用初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