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为了提高学生的人生质量,从而提高中国人的人生教育质量,职业教育中应建立“生本管理”的模式,实现教育管理相结合,本文主要探讨了推进“生本管理”模式对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提出的迫切要求,即应从职业教育的内容和组织两个层面着重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发展能力。
【关键词】生本管理 提升职业教育质量 课程体系组织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而这种就业,对更多的学生和家长而言,更希望是高质量、高起点、有利于自我发展的就业,这是决定职业教育是否具有吸引力的重要标准之一。“2010年全国职业学院技能大赛”之后,在3G比赛中获团体一等奖的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5名学生,还没有毕业就已经落实了就业单位。然而,与预期应有的反响形成强烈的反差是,获奖选手并没有对此消息表现出特别的兴奋。其中一名获奖者淡淡地表示,如今她最想做的事情是进一步深造,提升自己的学历层次。
据了解,2009年技能大赛的获奖选手,绝大多数的选择还是继续向上攀升本科学历。在他们看来,这才是着眼未来的明智选择,远比此时户口、岗位这些眼前利益更为重要。
从这一角度看,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也是提高中国人的人生教育质量,提高大学生的人生质量的关键。因此,在对内致力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呼吁共建“和谐世界”的大潮中,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生本管理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很有现实意义。
一、“生本管理”的理论依据
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人类价值体系中有两类需要:一是低级需要或生物需要。另一是高级需要或心理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当人们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要后,就会产生强烈的高级需要,来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这样才能使他们真正感受到人生最大的快乐”。郭思乐教授说“最基础的德育活动不是靠我改造你,而是靠给你创造“恒业”(操守道德),让你在最喜爱的、有效的从业活动中,自己改变和提升自己”。“生本管理”主张管理以学生为本,进行人性化的管理,一切管理工作都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生本管理”重视学生的中心地位,是以学生的全面的、自由的发展为核心,创造与之相适应的环境、条件,同时以个人的自我管理为基础,以组织共同愿望为引擎的一套管理模式。
二、提高学生的人生质量,职业教育中应建立“生本管理”的模式
“生本管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生质量。就教育的本质而言,它是以人的自我完善为根本目的的。早在一千多年前《礼记》的《大学》篇中,第一句话就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那么,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进入现代社会之后,是否达到了这个教育目标了呢?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奋进,职业教育现已走向大众化,职业学生的就业率直线上升,职业院校也不再是差学生的“集中营”了,但是纵观当今职业教育的现实状况,我们还是很难得出乐观的结论。当人们在论及职业教育所遭遇的种种困惑时,人文教育如何有效地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仍然成为今日论争最为激烈的教育问题之一。所以,把“生本管理”模式运用于职业教育中,做到教育管理相结合,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三、推进 “生本管理”模式对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提出的迫切要求
1、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本深化教学改革内容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个体完成市场需要的具体任务的职业能力的教育,雅疑应当把“做”变成教学的主要形式。有必要重新思考“做”在职业教育课程中的价值,而把“做”仅仅理解为使技能更加娴熟的途径是十分肤浅的:“做”给学生提供了直接体验知识的实践应用的机会,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的涵义,并激发学生知识学习的动机,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使理论知识、实践知识、直觉思维在个体认识结构中形成有机组织,形成灵活适应新情境反应的能力;学生本人、同学、教师也很容易通过学生“做”的成果即产品,学会欣赏、尊重和科学公正地评价,进而导致行动,通过行动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
可是做什么,怎么做,做出了什么成果,即如何设计和实施好需要用于做的情感体验的载体,却是目前阻碍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障碍。长期的知识讲述型教学,已大大破坏了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尤其是严重破坏了他们的实践思维,以至只关注实践的过程要素(知识),却很少关注甚至没能力关注实践的结果要素(工作成果)。缺乏实践教学的载体,甚至没有意识到载体设计的重要意义,使许多先进的教学模式最终均流于形式,如情境教室、任务本位课程,造成现实中职教生对理论知识学习没兴趣,实践也往往不喜欢。
2、以提高学生发展能力为本科学设计课程体系组织
渴望蓝天、渴望发展是人的本性使然。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安于一辈子在一个岗位做一颗“螺丝钉”的教育观念显然不适应了,职业教育所设计的课程体系组织,应着力体现出“发展”二字,应为职教学生向上发展留出通道与空间。这个组织问题不解决,只是去改革教学内容,职业教育质量难以真正提高,依然难以对学生形成有力的吸引力,让这些学生安于本位也只能是一厢情愿的事情。
研究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特点,可总结为具有科学性。其科学性主要表现在课程开发、审核、开设和评价上。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系统中,均设有由工商界人士和教育界人士共同参与的课程开发委员会,主要负责开发、审核和评价所有专业课程的实施情况。专业和课程的取舍或更新方面,均严格按照职业群集或行业、企业的特点与需要来确定,并根据社会变革对人的知识、技能和品质的要求以及个人发展的需要进行课程的调整,为在不同层次上提供更为灵活的职业教育服务。发达国家对课程的评价也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的。
而我国的职业教育的有些课程还是本科教育的翻版或“压缩饼干”,尤其是基础课程更是没有特色可言,基本上还是沿用以前大专教育时的教学思路。同时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有脱节现象,基础课程没有很好做到为专业技能服务的目的,学生在学习完基础课之后普遍觉得学雅所用,非常茫然。因此,我国要转变职教课程开发,应该把职业岗位要求作为开发的基础,教育界与企业界要真正相互渗透,企业能够真正地参与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估工作,保持两者间紧密的合作关系。要做到这一点,建立法律保障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职业教育事业必须深刻审视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办学思路,充分研究、挖掘利于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教育模式,为培养高素质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徐国庆.工作结构与职业教育课程结构[J].教育发展研究,2009(8):(25-21)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接轨高中“模块”教学新模式下一篇:数学多媒体教学刍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