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图分类号:G1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003-2138(2011)11-0129-01
【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也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截至2010年,高职院校在高校中的比例和高职在校生规模均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然而,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发展时间短,自身基础薄弱,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不清、发展优势不明显等诸多不利因素。因此,明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强化高职教育的区域性,走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道路,是我国高职教育今后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高职教育;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高职院校和高职在校生规模也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质量是职业教育的生命。调查分析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我国的高职教育存在较多制约因素和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职教育的基础较弱,生存面临严峻挑战。
10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在规模上虽然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但发展时间短,高职教育存在基础薄弱,实训实习设备陈旧、数量不足,师资队伍薄弱,管理水平低,办学水平较差,专业重复设置等严重问题。加上政府、社会对高职教育的经费投人和政策支持相对不足,中职教育和本科教育也进一步挤压了高职教育的发展空间,我国高职教育目前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
(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有待明晰。
教育部教高〔200 〕1 号文件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然而,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在培养目标上有很大的差异,最明显的是文化程度的差异,技术型人才以技术理论为指导,技能教育仅仅是技术教育的基础,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则主要靠经验传授。高职教育到底是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还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对这一问题应有清醒的认识,否则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将雅所适从,高职教育也将迷失发展的方向。
(三)高职院校自身的优势不明显。
作为高职教育类型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转型重要标志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如校企合作流于形式,雅法吸引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没有达到育人的效果,引企入校以实现校内基地生产化或校外基地教学化的成功案例很少等等。究其原因,还是高职院校自身实力不强,没有吸引企业参与合作的优势。
二、高职教育发展的方向
(一)明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要明确高职教育的层次和类型定位。在层次上高于中职教育,在类型上区别于普通本科教育。高职教育只有从宏观层面上解决教育的层次和类别问题,才能进一步明析高职教育体系的具体内涵和要素,从而确定办学模式和制度建设的目标与走向。
现在国际上普遍的做法是将人才分为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其中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直接从事生产第一线的工作,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主要运用理论技术和智力技能来工作,后者主要依赖经验技术和动作技能来工作。 在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技术型人才主要由高职院校来培养,技能型人才则主要由中职院校来培养。
(二)强化高职教育的区域性。
高职教育必须强化区域性,行业办的高职院校则要强化行业性。首先体现在办学的服务面向上,即要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其次,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层次和质量标准上。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状况,决定了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专科层次的技能型应用性人才,但在西部等不发达地区,高职教育还要承担部分中专层次技能型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而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随着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高职教育培养的技能型应用性人才已在向四年制乃至七年制规格延伸。第三,体现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即对接产业、依托行业、合作企业,人才培养必须适应生产一线新技术应用的需要,必须深入行业企业,了解行业企业的困难和需求,开放办学,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之路。
(三)走高职教育的特色之路。
1.明确多元化的人才培养。
由于我国不同区域的高职院校发展不平衡,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差别很大,生源质量差别也很大,所以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该是多元化的,可以是技术型、也可以是技术型兼技能型、甚至是技能型。技术型与技能型是职业教育两种层次类型,技术型职业教育除具备特定岗位的操作能力外,还应当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具有发展潜能和创新能力,即技术型人才主要是运用理论技术和智力技能。技能型职业教育培养学生在某一特定岗位上的操作能力,一般不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操作原理及理论知识,即技能型人才主要依靠熟练的操作技能来完成产品的制作。
2.走出真正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
在市场体制环境中,要建立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关系,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关键在于形成一种良性运行机制。①建立基于校企共同发展的动力机制。只有激发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共同发展的需求与愿景,才会形成合作的动力,校企合作才会更有生命力。②建立基于互惠多赢的利益驱动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机制是推动校企合作发展的动力和维系校企合作良性运转的纽带。③建立基于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学校要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和管理机构,在校级层面指导和管理各专业与企业的合作,统一协调解决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建立符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需要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激励考核制度以及项目评估和反馈体系。④建立基于优势互补的共享机制。学校和企业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就是要整合这两种不同的资源,促使双方资源、技术、管理与文化的互动、渗透,因此学校与行业企业通过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享校企人才资源、共同开展应用研究与技术服务等方面要密切合作,使企业实现其经济效益,使学校分享企业资源,实现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⑤建立基于文化融合的沟通机制。文化的融合和情感的交流是保证校企合作持续、稳定的润滑剂,加强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促进彼此间沟通和理解,形成共同发展愿景,并在合作中吸收企业在管理、技术、企业文化等方面的优点和长处。
参考文献:
[1]丁金昌.基于“三性”的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10. .
[2]丁金昌.基于“三个三结合”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系统设计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对普通高校就业观教育改革的研究下一篇:小议住宿班教学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