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创新教育要求对教师角色作重新定位。
【关键词】:创新教育;教师角色;重新定位
[中图分类号]:G 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4-0143-02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思考教育问题就不能离开这个重大的课题。所谓创新教育就是使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人类创新活动的特征,并以此为教育基础,达到培养创新人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从培养创新精神入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而创新精神和能力不是天生的,它虽然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但主要在于后天的培养和教育。创新教育的过程,不是受教育者消极被动的被塑造的过程,而是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主动性,使教学过程成为受教育者不断认识、追求探索和完善自身的过程,亦即培养受教育者独立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能力的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传统的教师角色已不能适应当代教育的要求,创新教育要求对教师角色作重新定位。那么,作为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观念是我们行为的指南,没有创新观念,就不可能有创新机制和成果。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和前提,教师观念不改变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为了适应当今创新教育人才的规格要求,教师要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教学目标,一切为之而思考、行动。首先,找准自己的坐标位置。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而获得。因此,创新教育中教师要充当的是向导、导演、催生婆的角色,充当学生的良师益友,充当学生的平等合作者、友好互助者;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探索者、合作者,学生的学习动机、情感、意志对学习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摆正这种位置关系,才能营造教学的民主空气,才能形成创新的良好氛围,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那种教师站在台上居高临下,一脸神气不可侵犯的严肃,一副“真理非我莫属”的样子,学生只能俯首帖耳、唯唯是听,是不可能有创新可言的;其次,在教学方法上也要改变传统的注入式为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处理所获起的信息,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满足心理上的需求,体现自我价值,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增加创新意识。
第二、教师要具有创新的综合素质
创新教育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创新精神,主要包括有好奇心、探究兴趣、求知欲,对新异事物的敏感,对真知的执著追求,对发现、发明、革新、开拓、进取的百折不挠的精神,这是一个人创新的灵魂与动力;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造思维能力,创造想象能力,创造性的计划、组织与实施某种活动的能力,这是创新的本质力量之所在;创新人格,主要包括创新责任感、使命感、事业心、执著的爱、顽强的意志、毅力,能经受挫折、失败的良好心态,以及坚韧顽强的性格,这是坚持创新、作出成果的根本保障。教师要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就必须具有良好的创新综合素质。具有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能力,要改变传统的注入式为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具有营造良好教学氛围的能力,教师要善于调控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合作的学习氛围;具有诱发学生的想象思维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具有在学术上不断创新的能力,不时地向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新成果,使学生受到学习和感染。大凡有才华的学生能否养成创造才能,并且日后充分施展出来,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创造才能的高低及影响。名师出高徒,就是这个意思。
第三、教师要善于启迪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源于常规的思维过程,又高于常规的思维,它是指对某种事物、问题、观点产生新的发现、新的解决方法、新的见解。它的特征是超越或突破人们固有的认识,使人们的认识“更上一层楼”。因此,创造思维是创造能力的催化剂。现在有很多教师介绍“授人以渔”或“给一把金钥匙”的经验,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对创新教育不太适用。捕鱼的办法随时变化,你教给学生捕鱼的老办法,现在就过时了。思维方法也是一样,它不是固定不变的万能钥匙,你今天给了他开这个门的金钥匙,明天他要进那个门怎么办?所以在创新教育中,用“启迪思维”比较准确。思维的确很重要,有了丰富的经验和材料,没有正确的思维去指导,是不会开出创新之花的。谁也没有像牛顿那样从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是因为一般人只能用眼睛去观察,而没有用思维去洞悉。但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思维强加于学生,只能根据实际情况去引导和启发。当学生勤于观察而疏于思考时,就要帮助学生多动脑子,学会思考;当学生取得某种知识或经验而固守不变时,就要培养学生迁移思维或侧向思维能力,用“它山之石”解决新问题;当学生思维细密而零碎的时候,就要培养学生统摄思维,融会贯通的能力;当学生逻辑思维严密但不开阔、不活跃的时候,就是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进行丰富的联想和广阔的“神思”;当学生长期囿于一孔之见而雅新的突破时,要帮助学生转换位置,调整视线,从新的角度去观察问题。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地启迪学生,鼓励学生创造新的思维方法。
第四、教师要牢记学生才是教师工作的主体
教师实施创新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为本要做到:首先,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智慧能力发展有早晚,爱好厌恶有不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潜能,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尽可能地提供发展空间,促其扬帆远航。对调皮的或者成绩差的学生不可歧视,相反要特别关爱。因为学生现在调皮,不等于他将来没有出息,学生在成绩上差一点,不等于他没有智慧和能力。说不定你现在厌恶的学生将来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创新人才。其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既是创新教育的需要,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只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才能成为一个体魄健壮、心理健康和有智有能的人,也才能为创新提供可行性。最后,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以学生为本的课堂主体是学生,课堂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适应、利于、促进和发展学生的学。传统的课堂教学以老师讲授为主,可谓“老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种高耗低效的课堂教学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大脑和手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了。如何改变现状,使学生在课堂上乐学、学得高效、学出创新能力呢?那就必须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这是以学生为本首要看重的问题。还必须要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自主意识、自信心得到增强,学生也会更爱课堂,更爱学习。
参考文献:
[1]钟美荪,坚持“教育创新”理论,努力实施创新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 2003(10)。
[2]颜畅宏,浅谈高等学校的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J],才智,201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数学教学中激发兴趣与培养创新能力下一篇:写周记:语文教学行之有效的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