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 “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研究”是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而开展的应用研究,旨在摸清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基本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课题于2010年10月在北京正式开题,经过有序筹备及试调查,在各调研单位和专题组长的智慧劳动及辛苦努力下,2011年5~12月进入调查分析阶段, 预计2012年1~5月为总结表彰阶段。
以2011年4月1 ~11日在江苏省吴江市召开的“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研究”各专题组长研讨会议(下简称“组长会议”)为标志,标志着10省市、8万学生、15000名教师将正式进入积极心理品质问卷调查和网络测试阶段,政策研究进入研讨阶段。为了落实好下一阶段工作,课题组下发了《关于做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正式调查阶段”的通知》。
下一阶段研究任务如下。
一、调查分析阶段
1.2011年4月有,组长会议将就督导评估、师资培训、学校咨询、课程教学四个专题的政策建议(讨论稿)进行研讨。研讨重点是:
(1)是否坚持全局性原则。
全局性指政策建议不仅符合某一地区,而且应覆盖全国,是否能够在更大范围发挥作用,是否能够指导全国各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是否坚持先进性原则。
先进性指不但立足当前,根据现阶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水平提出务实的指导意见,又放眼2020年,在这十年中应该着重哪些工作,是否按这个或这些建议做了,能够引领心理健康教育发展。
(3)是否坚持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指政策建议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及教育规律。是否精练、准确、概括、指导性强。
(4)是否坚持实效性原则。
实效性指政策建议提出来被应用,确实能够推进工作,能产生实效,能对本地区或其他地区产生影响。
(5)是否坚持积极性原则。
积极性指要突出积极心理学取向,把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技术、好的经验和做法借鉴进来,鼓励发达地区、促进中等地区,带动落后地区。密切政策建议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研究的关系,应说明这些政策建议有哪些特色,与一般提出的政策建议有哪些显著区别,优势是什么。
2.2011年4~ 月,通过网络测试、纸版问卷测试和访谈进行正式调查。
(1)发放问卷,回收问卷。
(2)开通网络测试系统,关闭网络测试登录。
(3)培训调查员。
(4)访谈区县教育局分管局长、教研员、班主任、心理教师及学生。
(5)征集“经验篇”的典型经验,包括各省、区县1980~2010年期间能够反映本地区、本部门、所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变化的大事、要事、相关政策规章及实施办法、有影响力的人物及成果著述。
3.2011年1~9月,处理数据、撰写报告(征求意见稿)。
(1)撰写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综合报告,及各省市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分报告,参编进由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主持的课题成果――《中国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发展报告(调查篇・政策篇・经验篇)》(成果名称以出版时为准)。
(2)2011年10月28~30日在北京市第十九中学,召开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研究”研讨论证会。
(3)2011年12月完善报告篇、政策篇审定稿,上报基础教育一司和教育部领导。
二、总结表彰阶段
(1)2011年12月,经验篇截止收稿。结合问卷调查、访谈,及收集的经验篇资料,发现典型、甄别典型、培育典型、推广典型。
(2)2012年5月(准确时间待定),在福建厦门召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场会暨表彰大会。按照教育部指示精神,允许试点,鼓励试点,牵头开展试点,推选出一批做得好的基层单位,同时,帮助一部分教师脱颖而出,造就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高素质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名师、教育家。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中职语文教学的思考下一篇:如何创设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