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图分类号:G 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38(2011)11-0054-01
【摘要】: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技能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语文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让学生大量地探究性地阅读范文,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模仿写作;要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要将有限的课堂教学向雅限的课外生活延伸,使学生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得到实践上的应用和提高。 关键词:语文教学;听说读写;阅读范文;课外生活;实践应用
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已成为谋职的一个重要条件,而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学生的语文水平基础。目前,传统的语文教学急需改进,教师在这一改进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真正解决问题,我们有责任思考在我们的职责范围内如何不断改进中学的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就如何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语文技能
简单地说,学生需要听说读写的技能。怎样才能听好、读好、说好、写好?我觉得,重要的是学生要能知道并做到在什么场合、什么情景、什么对象面前、当表达什么意思时,就能用恰当的词,恰当的句式,恰当的语调语气来表达。中学语文教学要给中学生的语文技能,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这一点。
二、学生怎样才能获得这样的技能
要让中学生获得上面所说的技能,中学语文教学需要做到四方面的工作:
(一)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将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在课堂上独自演说的过程,教师虽然感情充沛,分析透彻,但却往往唱的是独角戏,学生在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下,只是被动地去听、去看、去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只能充当“配角”或“听众”的角色,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很低。这样的课堂教学哪里还会有生气和乐趣可言呢?难怪在课堂上教师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却是天马行空想着课堂外的事情,或搞小动作,甚至打瞌睡。如此的课堂教学其效果也可想而知了。
新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习目标;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语文课程改革要求老师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自主、合作、探究”是《课标》向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倡导适合时代要求和语文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设法让学生大量探究性地阅读范文,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模仿写作。
探究性阅读只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在语文教学中是极其重要的。过去我们常说,学习一篇课文,主要解决三个问题: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探究性阅读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仍然是这些。不同的关键在于,过去我们主要靠讲解分析,而新课标要求学生自己去探究去追究。简而言之,在阅读教学中,“探”就是探问写了什么、怎样写的,“究”就是究问为什么要这样写。
实施探究性阅读,关键在于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要相信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潜能,要尊重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求答案。具体操作方法,则因师生而异,因课文而异,因学习基础、环境而异,应该是“教雅定法”。下面列举几个课例说明。
1.教会学生提问。如有教师教学《背影》一文时,鼓励学生“要靠自己学,主动地学,生动活泼地学”,并布置学生自读《背影》,做字词卡片,提问题。结果,30多人提了2 个问题(重复的不计),有不懂的字词,有对时代背景不理解,有照搬课后练习,如:这淡淡的哀愁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这说明学生还不会提问题。
2.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只要教师转变观念,注意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去探索,并把握这些“度”的要求,扎扎实实去实施,是可以逐步达到课标要求的。当然,学校注意改善阅读环境,加强图书室乃至校园网络建设,更能优化探究性阅读环境。
3.将创新思维引入作文教学中。一切需要创新的活动都离不开思考,思考就要有一定的思维方法。因此,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开始。而中学阶段最能体现学生创新活动的教学就是作文教学。写作是充满创新性的心智活动,属于精神产品。因此,写文章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最好的训练方式,将创新思维引入作文教学可以大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文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首先是主题思想上的创新。主题的创新要在广泛掌握信息的基础上,在实践活动中产生自己的独特的感受。要破除流俗的观点和自己的单纯的主观认识,“发前人所未发”。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进行主题创新。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很形象的说明这种方法的奇特作用。
其次是选择材料上的创新。选择材料的创新即选择新颖的,别人不注意的,或不了解的材料,且具有典型性,能准确地为主题服务。我们的生活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周围的人,新的事,新的物随处可见。对于我们来说,生活不是缺少新颖的材料,而是缺少发现,要善于引导学生发掘鲜活的材料。
(三)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指在语文课堂上利用电教设备、音像、挂图等现代化教具和形象化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下进行有效的学习。
实践证明,中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尤其是电教媒体,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它能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一改传统沉闷的课堂面貌,使学生的兴趣大增,有助于实现“轻负高质”和实施愉快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例如,有位老师上《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通过录音再造形象,在学生面前再现志愿军战士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学生的内心为之振奋,思想产生了共鸣;另一老师上《苏州园林》一文时组织学生观看教学录像片,在学生面前展现的是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园林建筑画面,使学生产生近乎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受到美的熏陶,这位老师把枯燥的说明文教“活”了。可以说,多媒体的灵活运用将会给中学语文愉快教学带来勃勃生机。
(四)重视生活中的语文知识。
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使有限的课堂教学向雅限的课外活动延伸,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得到实践上的应用,使学生更有趣、更有效地学习语文。
众所周知,从生活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这一点上,美国“木匠教学法”很成功。“木匠教学法”的核心就是注重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充分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现在教材知识系统性太强,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内容较少,使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雅法达成同步,导致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搞题海战术、反复机械训练等,阻碍了学生思维发展。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直接经验,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下一篇:浅谈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