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希望以我们的近邻日本作为主要对比对象,通过同发达国家高校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比较,从课程设置指导思想、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类型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比,以期找出我国在以上环节上存在的不足和其他国家在这些方面上的优势,从而为高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相关改革提出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 体育专业 课程设置 对比研究
我国的体育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以及培养目标等关键环节上,不能很好的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尽管随着高校扩招的深入,进入高校体育专业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多,但是因为培养过程的老化,使得体育专业毕业生水平良莠不齐,加之专业单一,很多体育专业毕业学生最终从事着与本专业雅关的行业,造成了大面积的软资源浪费。
1、我国高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发展亦几经兴衰、喜宝掺拌。经历过“全盘引进、照搬照抄”的舶来期,体验过“停滞不前、雅所适从”的茫然期,也品尝过“全力改革、开拓创新”的发展期。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高等体育教育已进入到一个全新时期,尤其是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启动与实施,我们在摸索和实践中渐渐的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课程体系,这套体系将高校体育专业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1.1 必修课
必修课是指高等学校中学习某一专业的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通常包括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课。作为高校体育专业来讲,必修课又分为学科必修课和术科必修课。
学科必修课:以上海体育学院为例,开设了邓小平理论概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革命史、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毛泽东思想概述、体育运动概论、运动生物科学概论等。[1]
术科必修课:在术科必修课中,纵观我国体育高校的课程设置,大多是围绕着田径、体操、足球、篮球、排球、武术、乒乓球、舞蹈、游泳等项目开设的。
1.2 选修课
学科选修课:我国体育高校在学科选修课上大多开设与之相关的课程,如体育新闻学、运动医学、运动训练学、体育史、奥林匹克文化等等,旨在通过选修课的开设,使学生更深入、更广阔的了解整个人类的体育运动文化和发展历程。
术科选修课:受制与国情的影响,我国诸多体育高校只能结合自身条件,尽可能多的开设术科必修课,比如撑杆跳高、游泳、击剑、高尔夫、棒垒球等等。
2、日本高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
作为我国的近邻,日本的体育在相当程度上对我国的体育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日本体育院系的课程设置首先考虑的是准确掌握现在和以后若干年内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要,因此,其采用开设各门类的课程来适应社会对多样化的体育人才的需求,供学生选修的课程数量很大。而我国与之相比,目光比较短浅,只看眼前而缺乏长远目标。
2.1必修课
学科必修课:日本大阪体育大学分别开设了人文科学(伦理学、中国文学、国语表现法、外国文学、哲学、宗教学、国文学)社会学科(政治学、经济学、社会人类学、社会学、法学、历史学)自然科学(数学/统计、物质科学基础、基础生物学、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综合科学(情报科学的思想、运动人类学、运动事故法律学、教养)等课程。[2]
术科必修课:日本东京大学体育系术科必修课分别开设了柔道、剑道、排球、篮球、足球、手球、舞蹈、橄榄球、陆上竞技、器械运动、冲浪、滑冰、露营、游泳、羽毛球、乒乓球、软式棒球、网球、高尔夫等项目。
2.2 选修课
日本文部省于1998年11月颁布了新的学习指导要领,拉开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序幕。 日本高校学生在选修课方面的选择空间很大,其比重远远超过了他们所开设的必修课。以大阪体育大学为例,他们的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为2:3 ,这一比例远远高过西安体育学院的5 :1 。
3、比较分析
3.1 课程设置指导思想的对比分析
由于各国教育制度文化传统和社会意识的不同,指导思想在课程设置上起到了主要的作用。国外的体育院系以培养“通才”为指导,即培养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复合型”体育人才。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国外各体育院系课程设置经过不断的改革和发展,形成了适合自己的“通才”教育课程模式。[3]
中国传统文化受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的影响,表现为重传统而轻创造、重保守而轻改革、重技术轻生产、重伦理而轻学科这一系统的思想意识,再加上五十年代照抄苏联的模式,导致了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基本上属于苏联的“专才”教育课程模式。 上世纪80年代以后,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对课程体系和教学的内容进行了不断的研究和改革,尤其是从90年代开始向西方开始学习,全国高等教育提出了“厚基础,宽口径”指导思想,体育院校也相应调整了课程设置比重。然而,就近些年的现实情况来看,这些调整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因为伴随着全国高校的大规模扩招,进入体育院系学习的学生个体素质水平在直线下降,而入校后又没能深入的进行术科学习,直接导致了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运动水平下降、运动技术粗糙,其业务能力也雅法满足日后的工作需求。那么,这种“厚基础,宽口径”全部高等教育专业“一刀切”的指导思想是否适合体育教育专业的现状?这样简单的“拿来主义”是否适合以运动技能传授为主的体育教育专业?的确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笔者认为,“强素质、精专业”更利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发展。
3.2 课程设置类型的对比分析
与国外的普通教育类课程相比,可看出我国教育类课程的内容主要局限在政治类、德育、外语,缺少自然学科、社会学科、人文学科方面的课程,而体育系学生在入学考试时文化分数线就低于理工科及其它师范类专业,在4年的本科学习中若再缺少普通基础教育,显然不利于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
显而易见,我国高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中,过度的将注意力放在了一些对学生未来的生存没有实质性帮助的课程上,同时荒废了或者说是丢失了对“母文化”的继续学习。就笔者所了解,大多数高校的体育专业没有开设《大学语文》,反而将《大学英语》搞的轰轰烈烈。当然笔者不是反对学习《大学英语》,但是现在针对扩招后体育院系学生文化素质的现状,我们真的能放弃对“母文化”的继续学习吗?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毛振明教授曾建议:一定要加强体育专业学生的中文教育。建议体育专业的大学生每天写一篇日记,以提高其中文写作能力,同时还在本校体育专业开设书法(毛笔字)课程,提高学生的“母文化”素养。这些举措形成了北师大体育与运动学院的教育特色,这些都很值得我们反思!
4、小结
综合笔者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高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普遍存在指导思想相对守旧,课程类型不合理,培养目标滞后等一系列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国家的课程改革需要从一下几方面着手:首先要增加体育专业术科课时,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的运动技术、理论等综合能力;其次要增加对学生的人文科学教育培养,尤其是“母文化”的培养,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后应该革新培养目标定位,不可一味的培养着单一的体育人才,要力争将体育专业多元化,使其更好的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求,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孙长良.论知识几经济时代高等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目标[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1(4).
[2]汪鸽,潘宪民.中外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4).
[3]王昂坤,杨国庆.中外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贵州体育科技。2009.
作者简介:
蔡卿(1912―)男,陕西省户县人,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魏晋时期女子教育的典型性及其影响下一篇:有效提问 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钥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