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当代女大学生在总体上能够良好地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表现出积极健康的精神风貌。但是,部分女大学生在某些情况下却表现出荣辱观淡薄、错位、固化等突出问题,之所以产生这些问题,既有女大学生个人自身原因,也源于性别差异化教育的缺失和多元文化环境的影响。
关键词:女大学生;荣辱观;问题;成因
中图分类号:G 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 -0221-02
一、女大学生荣辱观存在的问题
女大学生作为女性群体的杰出代表,总体上表现出积极健康的精神风貌,多数女大学生能够做到分辨是非,明荣知耻。但是,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综合作用,还是有小部分女大学生存在着荣辱观淡薄、荣辱观错位、荣辱观固化等问题。
(一)荣辱观淡薄
诚信意识淡化。孔子说:“民雅信不立。”但当前一部分女大学生的诚信意识相对欠缺,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逐步淡化的趋势。一方面,这种情况突出地表现在学习与考试过程中。譬如,在进入大学后,部分女生的学习热情下降,她们平时抄袭他人作业,考试时则以把小抄放在裙底等不雅方式作弊,或者直接找他人代考。这种情况甚至发生在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国家级考试当中。如果被监考老师抓住,只会自认倒霉,并没有一点羞耻之心,悔过之心。另一方面,女大学生诚信意识淡化还表现在毕业和就业过程中。一些贫困女大学生是借助国家助学贷款完成了学业,但在毕业后有能力偿还时却恶意拖欠,一拖再拖;毕业求职时,一些女大学生为了获得较好的工作机会,伪造获奖情况,夸大自身能力,不觉羞愧,反而暗自欣喜。这些做法都极大地破坏了当代大学生的高素质形象。
责任意识不强。女大学生本应成为高素质女性的代表,但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不和谐因素还是会偶尔显现,折射出部分女大学生责任意识的缺失。例如,部分女大学生环保意识淡薄,染发剂、化妆品等化学物品随意丢弃,以穿皮草为荣,并对低碳环保理念嗤之以鼻;又如,在乘坐公交时,看到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上车却能熟视雅睹、心安理得地坐在座位上;而在需要其见义勇为时,更是固守“女性是弱者,男性是英雄”的心理,并常常以此为借口,不仅遇到事情时见义不为,而且完全成为看客,甚至表现出幸灾乐祸的心态,丧失了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感。
法纪意识欠缺。遵纪守法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该起模范带头作用去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但是,部分女大学生法纪意识十分欠缺,完全不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反而利用女性柔弱形象作伪装,偷盗舍友或其他同学的贵重物品;少数女生利用自身姿色,进行经济诈骗、情感诈骗等;更有甚者,竟然不知廉耻,在校外从事卖淫活动,以赚取外快。种种行为都触犯了国家法律,不仅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损失,而且对当代女大学生的良好形象造成了极其恶劣的负面影响。
(二)荣辱观错位
不以为荣,反以为耻。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中的“八荣”包括以热爱祖国为荣、以服务人民为荣、以崇尚科学为荣、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团结互助为荣、以诚实守信为荣、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女大学生却不以为荣,反以为耻,如把勤俭节约视为抠门,将艰苦奋斗和遵纪守法看做保守,将团结互助和服务人民称为吃亏,等等,总之,一些女大学生总是将一切符合社会要求,被社会所提倡的品质看成是“没什么了不起”的东西,并以之为耻,表现出较强的叛逆心态,甚至有反社会倾向,对自身的成长极为不利。
不以为耻,反以为荣。部分女大学生除表现出“以荣为耻”之外,还表现出“以耻为荣”的心态,例如,把骄奢淫逸当成荣耀,还没有经济独立的女大学生攀比成风,认为奢侈消费才能彰显崇高地位和尊贵身份,逐渐滋生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为了满足自身的虚荣心,她们就会拿着父母的血汗钱购买品牌服装,名牌包包,进出高级饭店等等,只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得到别人的赞美,却完全不能理解父母挣钱的辛苦,反而觉得理所应当。即便是在网络虚拟世界中,由于利益驱使,部分女大学生也放弃了正确的“荣辱观”,出现了“裸聊”、“艳照”、“求包养”等事件,甚至有女大学生认为这是张扬个性,挥洒青春的表现,这种事非不分,荣辱颠倒的思想,也极大地挑战了人们的道德底线。
(三)荣辱观固化
以一元标准衡量荣辱。荣辱观固化首先表现在许多女大学生以一元标准衡量荣辱,即一种行为是荣是辱,都以“得失”这一个原则来判断。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八荣八耻”将被重新整合,凡是“得”都为荣,凡是“失”都为耻。这样,社会主义荣辱观被固化为一种庸俗的荣辱观,而它恰恰成为许多女大学生所真正“践行”的荣辱观。
对错误荣辱观的坚守。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部分女大学生形成了扭曲的、错误的荣辱观,即使他人指出,仍执迷不悟,屡教不改。譬如,上文列出的诸多事例:女大学生考试作弊、恶意诈骗、裸聊艳照等等。事情发生后,学校教师循序善诱;家长亲人苦心劝阻;直至社会媒体评论曝光,那些女大学生根本不为所动,依然我行我素,坚持着自以为正确的荣辱观。
二、女大学生荣辱观问题的成因
造成女大学生荣辱观淡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女大学生自身特征
首先,嫉妒心强。女大学生一般都有较强的嫉妒心,任何方面都力图超过他人,有时会形成恶性竞争,同学之间应当团结互助的思想早已被抛在脑后,甚至做些损人利己的事情以达到赶超他人的目的。其次,虚荣心强。虚荣心强的女大学生往往比较重视事物的表面,比如,处在爱美的年纪,部分女大学生非常注重自身的外在打扮,十分渴望得到他人的夸奖、赞美,以满足自己的虚荣之心。这会导致女生之间雅谓的攀比,助长奢侈消费之风,并最终摒弃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另外,女大学生的心理还处于不稳定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接受新生事物快,但是由于她们尚未踏入社会,社会阅历少,辨别能力较弱,很容易受到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导致价值倾向多元化,进而弱化其羞耻之心。
(二)性别差异化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层面,目前的大学生基本都是90后,大多属于独生子女,一些家长过度溺爱孩子,特别是对于女孩,更是娇生惯养,从而忽视了孩子良好德行的培养,当然也包括正确荣辱观的树立。如有的家长忽视对女孩“自我保护意识”教育、“自尊自爱”教育等,导致部分女大学生对待感情态度开放,甚至进行情感诈骗,造成损人不利己的严重后果。
学校教育层面,学校教育是女大学生道德品质发展和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过去人们一直将雅性别差异教育看做社会进步和男女平等的体现,但是今天人们正越来越认识到雅性别差异教育也有缺陷[1]。在雅性别差异教育模式下,老师容易忽视女大学生的固有特点,雅法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去培养女大学生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品质,克服部分女大学生自轻自贱、自卑自弱的心态,提高其明辨是非、明理知耻的能力,从而达到树立正确的“荣辱观”的目的。
社会教育层面,一般而言,社会教育的定义为除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以外的教育活动[2]。其机构主要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广播电台及电视台等。目前,高校的图书馆并没有针对女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专栏图书;人们也几乎没有听说过以“女大学生荣辱观”为鲜明主题的博物馆、文化馆;再譬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富的多少成为衡量一个人价值大小的重要标尺。某些电视媒体为了迎合观众口味,制作的节目到处充斥着“金钱至上”的思想,并逐渐演变为物质主义、拜金主义。可见,社会教育的缺乏不利于树立女大学生正确的荣辱观。
(三)多元文化综合作用
对女权运动思想的曲解。女权运动发源于西方,其目的是为了争取在社会中的各种权利与地位。主要思想是争取男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实现平等,实现妇女解放。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日益开放,作为接受这一先进思想的主力军之一――女大学生的独立意识、主体意识也越来越强烈。部分女大学生过度理解甚至曲解了女权运动的精髓,对女性主体意识的认识出现了偏差,过分强调个性解放、追求标新立异,似乎为其错误“荣辱观”找到了理论依据。
传统文化影响力的削弱。中国传统女性美德的历史源远流长,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国情的变化,西方多元思想的融入,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发生了改变,传统女性美德对当代女大学生的影响力逐渐减弱。邓小平同志指出,对于中国传统的道德,要有一个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具体的、准确的、如实的分析,既要划清社会主义同封建主义的界限,又要划清文化遗产中民主性精华同封建性糟粕的界限[3]。但是,部分女大学生对于传统道德的认识发生了偏差,不能批判地继承其精华。譬如,部分女大学生彻底抨击传统道德中的“三从四德”,殊不知“四德”中“守节整齐,行己有耻”、“择辞而说,不道恶语”等内容对于当代女大学生道德建构仍有道德价值。如此混淆荣辱,自然不利于女大学生正确“荣辱观”的形成。
网络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网络的飞速发展,深刻地影响着女大学生的方方面面。其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快捷性及雅约束性等特点导致网络传递给女大学生的信息五花八门,各式各样,其中不乏西方腐朽思想、淫秽视频或图片、暴力倾向等内容。这些低俗信息会对部分女大学生产生误导,影响其价值取向,陷入道德误区,形成错误的“荣辱观”,进而造成诸如“裸聊”、“艳照”等害人害己的严重后果。
小结
对女大学生荣辱观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最终目的在于探索并发现培育女大学生荣辱观的着力点,理顺培育的基本思路,为进一步提出具体对策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必须从探索女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入手提出培育对策。其次,必须构建完善的性别差异德育体系。再次,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从而帮助当代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进而争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模范践行者。
参考文献:
[1]程刚.大学生在学习上的性别差异及其教育意义[J].高等教育研究,1995,( ).
[2]王冬桦.社会教育学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115.
[3]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5.
(责任编辑/石 银)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魔兽”动了大学生的辍学率等下一篇: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提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