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兴趣是学习之母,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关键是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
1、导入时如何激发兴趣 好的导语能起到开门见山,画龙点睛的作用;好的导语就象像一块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一堂课的开始,如果有了好的导语,必然一开始就可以引人入胜。这一环节不仅是教师匠心的艺术再现,更是学生认知过程的心理需要。学生做到了心之所向,必然情之所向。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非常重视每堂课的导入设计,他们往往能以精湛的导入愉悦学生的耳目,激动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智力,触发学生的情思。
长期以来,许多老师孜孜不倦的探求,创设了很多导入方法:如创设情境导入、音乐歌曲导入、影视导入、小品导入、插图导入、对联导入、谜语导入、故事导入、赏物导入,对比导入、设制悬念导入等等,举不胜举。例如在教学《纪念白求恩》时,他(她)就放映一段电影《白求恩》,(当然是电脑设计的课件),首先从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心。学生从这别开生面的形式中得到求知的欲望。比如教《口技》时可以让学生表演鸟叫,也许就有同学会自告奋勇地仿火车声,仿马蹄声等等,或者应用一段洛桑学艺的片段,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口技的快乐。
2、如何设计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问题设计得好,设计得精,设计得巧,设计到点子上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一些平时不善发言的学生不是不会发言,而是老师未能拨动他们的心弦。只要“问题”设到学生的“动情点”“兴奋点”上,他们便不由不发,不能不发,发而后快;在这一思维流程中,求异、创新的思维火花,也会随之进发。凡读过《孔乙己》的人,雅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那么,孔乙己的悲剧是什么样的悲剧呢?悲剧,往往令人泪下,然而,读了孔乙己的悲剧,眼泪往往向肚里流,心里有隐隐作痛之感。这又是为什么呢?通过有目的、有方向的设置疑问,留下悬念,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激化学生释疑而探索的心态,这就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摒弃一切私心杂念,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
现在有不少学生在“题海战术”中苦沉浮斗,以提高分数,“重理轻文”的现象较为严重,以致于有些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理科书”。所以现在要充分的发挥学生课堂的主观能动性,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样教育的效果才可以得到大的提高。
3、利用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活动的形式很多,说、议、诵、辩、唱、演均可。笔者的一位老师曾经很出色,因为他会唱川剧,每次他给我们讲课的过程之中,当同学出现疲劳的时候,他总是可以让同学精神一震,忽然的从他的口中冒出那么几句唱词,于是同学雅不心服。就这样我们的学习成绩都有了好大的提高。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逐渐的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有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部分,笔者将学生分组,每组学生负责演其中一个情节,老师指定一名能力较强的同学做导演,再由“导演”给每个人分配角色,以组为单位钻研课文,编好剧情,配上台词。“导演”威风凛凛,“演员”兴奋不已,每个人的积极性都空前高涨,学生在登台表演时,笔者还组织学生运用学到的戏剧理论进行评议,学生兴趣盎然。那真实的感觉就如同在表演一段歌剧一样,让学生真正的融入课文之中了。
联系学生实际生活,调动他们的兴趣。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有多广,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广。作为语文学习的主体,学生的思想、情感、道德、价值观,他们的兴趣、爱好、追求雅不折射出浓烈的生活气息。新时代背景下,学生的世界丰富多彩,作为教育者,只有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直面科技日新月异下的学生给语文教学带来的新的局面和挑战,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热情,那样才能培养出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学生,才能促使他们成长、成才。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试析建构主义学习观与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下一篇:中职校一站式实训教学模式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