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教材依据
新课标中图版必修《遗传与进化》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一节自由组合规律试验。
二、设计思想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对该部分内容的要求是:阐明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
本节课是在学生对于减数分裂和基因的分离定律有了一定理解的基础上学习,因此从学生的知识接受角度来讲,符合知识的递进规律。在探究过程中应当以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探究为主线,按照科学探究的程序,结合假说演绎法,使学生领悟对于自由组合规律试验的解释,同时培养学生质疑、求实的科学精神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在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方法的基础上,重点通过观察、统计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讨论、游戏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正确理解基因的自由组合现象
过程与方法
学会自主设计探究实验验证已知规律或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质疑、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以及自主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
1.探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
五、教学难点
对于两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的解释。
六、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提供验证自由组合规律试验标本(玉米)。
学生:复习基因的分离定律;预习课本;划分小组。
七、教学过程
(导入)课件展示一对相对性状的试验现象。
师生共同回顾基因分离定律的相关内容。
生活中每种生物都有许多性状,如果将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放在一起研究的话,会有什么规律?这节课就让我们踏着孟德尔的探究之路继续前行,探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学习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
(一)探究之路
引导学生回顾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过程和结论。
课件总结展示科学探究的一般历程:发现问题、提出假说、验证假说、得出结论。
孟德尔提出遗传的基本定律时,是以豌豆作为实验材料。我们也可以利用其他实验材料,比如同学们手中的玉米,来进行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玉米作为杂交试验材料的优点:玉米具有多对相对性状;属于单性花,便于去雄和人工授粉;子代数量多,有利于数理统计。
1.发现问题
学生观察玉米标本,总结亲本、F1、F2的表现型。
联系―对相对性状的分离现象,设疑激发学生对于F2各性状间关系的探究兴趣。
学生分组活动,统计F2数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表格设计能力。
投影两组学生的表格设计及统计结果。学生讨论分析,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
汇总各小组结果,师生共同总结出F2性状间关系:9:3:3:1。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比例呢?孟德尔在用豌豆做实验时,也发现同样的现象。如果你是孟德尔,你如何去解释呢?利用情景创设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2.提出假说
引导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性状深入到基因,分析亲本、F1基因型。
由F2的变化联系到F1配子,指导学生分组讨论F1配子的可能性,提出自己的假说,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和假说猜想的能力。
设计师生互动游戏:教师和三位同学每人提供一张卡片:A、a、B、b,排成一列。其他同学做导演指挥四个基因演示自己小组的假说。演示过程中讨论:A与a为什么不能在一起?为什么不是单个A或a?还有其他的可能吗?非等位基因之间发生什么变化呢?
通过游戏与讨论明确假说的关键在于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发生了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指导学生根据假说自行完成遗传图解的构建,并进一步通过对于F2的分析说明假说的合理性。
3.验证假说
一个假说如果正确的话,不仅可以解释已有现象,还应该能够预测未发生的现象。引导学生设计测交试验验证假说,领悟假说演绎法。
学生观察测交试验结果,领悟实验结果产生的原因。
4.得出结论
测交试验的结果也证明了假说是正确的,即F1在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等位基因发生自由组合。
(二)能力提升
教师指导,学生自由讨论,回顾本节课两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的探究历程,并提出相关疑问进行讨论。
(三)课堂小结
总结试验探究历程,体会对于两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的解释。
(四)课外探究
1.是否任意两对相对性状遗传时都会出现和刚才同样的现象呢?
2.通过课堂的探究试验,我们通过假说演绎法证实了F1杂合体在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发生自由组合,从而产生了四种配子。请你结合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和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探究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实质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高中生物的一个重点内容,同时也是难点内容,对学生以后的遗传和变异的学习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尽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按照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又一次重温了孟德尔的发现历程。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观察、统计、游戏、讨论等多种反思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这对于学生正确理解自由组合规律和提高自身科学探究能力有着极大的帮助。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下一篇:浅谈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