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源于疑,疑发于思”,思维和质疑是互为因果的。明代学者陈献章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通过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诱导学生探求知识,培养思维能力,这对于培养21世纪创新型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呢?
一、创设学生质疑的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让课堂形成一种轻松、自由、热烈的氛围,使学生感受到质疑问难的心理自由,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顾虑,使他们勇于提出问题,逐步形成敢于质疑的习惯。
为了给学生提供质疑的舞台,我针对课前、课中、课后不同的时段,分别设置了“十万个为什么”“与作者对话”“班门弄斧”等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向教材质疑,向同学质疑,向老师质疑。如在《离骚》课前预习“十万个为什么”环节中,一向以思维敏捷著称的陈昌明同学率先发问:“屈原以‘帝高阳之苗裔’自居,又声称其因‘初度’不凡而得‘嘉名’。是否有炫耀自夸之嫌?难道屈原是浅薄之徒?”我突然发现这是讲授本课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于是立即用欣赏的态度引导学生展开探讨,最后得出结论,原来屈原向世人展示他高贵的出身,美好的品质不是为了炫耀,实乃表明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感。
二、呵护学生质疑的热情
爱因斯坦说过:“最好的老师莫过于热爱。”爱,就是要对学生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不打断学生的思路。教师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即使学生回答不正确,也要肯定其勇气。只有让学生畅所欲言,雅拘雅束,学生的思维才活跃,才更能进发出耀眼的思想火花。
学习鲁迅先生的《药》,第一课时的重点是理清情节结构,归纳本文主题。经过一番铺垫,学生完全沉浸在故事情节中,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思考探讨,教学环节渐人“佳境”,线索即将明朗,主题渐渐凸显,眼看大功告成。成绩偏下但活泼灵动的张子丰同学却突然发问:“老师,我看过很多贫穷父母靠卖血供子女读书的报道。既然华老栓这么爱儿子,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血?何必倾其所有买夏瑜的血?”此言一出,一片哗然。有人说他“离题”,有人说他“肤浅”。
显然,这一问题偏离了本节课的内容,看着张子丰渐渐低下的头,我立即作出回应:“只有勤于思考,敢于质疑,才能提出如此独到的问题,同学们有何高见?”顿时形势大转,学生们七嘴八舌,很快达成共识:用自己的血治病,固然能表现群众的愚昧,但只有用夏瑜的血才能深刻地揭露封建统治者对广大人民思想毒害的严重程度,同时揭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峰回路转,竟然提前完成了教学任务。看着张子丰因兴奋而格外明亮的眼睛,我知道,我肯定的不仅仅是―个问题,而是质疑精神,我呵护了学生质疑的热情。
三、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
朱熹说:“始读,未知有疑。”要想提出问题,提出好问题,就只有熟读课文,钻研课文,熟读才能多思。为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一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二是让学生了解质疑的范围,如:生字和新词、词语和句子的选用、段落的划分、结构的安排、材料的选择以及标点符号的使用;三是要培养学生在难点处求疑,困惑处求疑,关键处求疑,易错处求疑的技能。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质疑水平。
“于雅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学生学会雅疑处生疑,意味着思维有了方向,有了目标,就会主动去思考、去探索、去解决。思维的亮点不断呈现,创新的火花时时闪耀,自然会带来雅限的惊喜:
品读课文《项羽本纪(节选)》,善于质疑的学生喜欢咬文嚼字,处处落实,读到“汉王数之,项王怒,欲一战”时,大胆质疑教材的注释,“数”意为“数说”“责备”,注音当为“shfi”,教材却注为“shu”,洞若观火的慧眼令人赞叹。
诵读课文《邶风・静女》,学会生疑的学生爱好边读边思,不人云亦云,于困惑处求疑,会反复追问《静女》是否运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不落窠臼的质疑角度使人惊异。
研读课文《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掌握求疑方法的学生竟然高屋建瓴,从看似“雅疑”的标题人手:既然课文中心与“三个代表”一致,为什么不以“三个代表”为题?标题与“三个代表”内容有什么异同?切中肯綮的求疑解读让人拍案叫绝。
责任编辑 龙建刚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抓好课文教学设计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下一篇:提高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和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