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大学校园活动是建设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立足于青年活动的特最,系统论述校园文化活动在开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精神内涵和审美文化方式。
【关键词】:校园活动 文化 大学精神 呈现
大学校园文化需要漫长岁月的沉淀,如何在校园活动中倡导高尚文化,凸现青年学生活动过程中深厚的人文意蕴,这对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品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困惑:何以难于呈现?
令人困惑的是,作为知性精神产生和人文汇聚的大学,其校园文化活动缘何却常常被人认为缺少“文化”内涵呢?究其原因,主要的问题来源于:(一)大众文化在中国的兴起与流行,在当前的政治、社会和生活环境中,大众文化与主导文化出现背离和疏远的现象,对青年教育造成一定的消解作用,使青年主体意识越趋于忽视对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等传统价值观的认同;(二)长期存在于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崇尚深度和苦难的审美经验,正被感性的、表面化的、零散化的感知方式替代,因此青年对活动内涵的追求越来越趋向于感官的刺激和肤浅的理解;(三)后现代文化理论的流行,使社会俗文化、大众文化更加地流行和畅通,表现得更奇异、新奇和更吸引人,使青年心理更乐于接受;
(四)高雅文化的演绎需要更高难度和专业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体现在技巧上,也体现在对内涵的深度挖掘上。
二、内涵:呈现求真至善的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科学精神与人文内涵的合理融合,是当代大学“求真至善”的灵魂所在。但一所大学的精神内核不能只靠严密的规章和刻板的条文来诠释,而应以蓬勃向上的校园活动为其外在的推动力。概括起来,校园活动要注重呈现的大学内涵包括三方面。
第一,呈现崇高的教育理想。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曾说:“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只要心中有一个教育乌托邦,校园活动就不会让资源缺乏、奔波劳累等现实利益扰乱我们价值判断的原则。就不会把教育的“工具价值”当成校园文化活动的“本体价值”。而校园文化活动的最终指向将是为青年学生的精神成人提供生存沃土,并为其一生禀赋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呈现探索真理和关注生命意蕴的终极关怀。陈寅恪先生在1929年所作王国维纪念碑铭中就提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而对今天的一些大学来说这种精神资源仍然缺少。伟大的思想均来源于对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校园文化活动中心灵与心灵的交流和对话,雅疑有助于养成学生独立创新的精神:而学生在校园活动中合理的竞赛和适当挫败体会,将对其克服思维障碍和行为惰性也是作用甚大。同时,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要使学生能超越物质,充满理想、追求真理,而且要使他们能够成为社会的良心。
第三,呈现活动组织者的精神禀赋。在校园活动过程中。组织策划者本身作为活动的一部分,其行为举止、外在衣着、交往谈吐就是其内在素养的自然流露,这对活动的开展和成效有重要的影响。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以不同的方式经常进行接触,如何在这一过程中体现民主氛围和尊重主体意识的发觉,是“身教”得于顺利进行的前提。成功的教与学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汇、灵魂与灵魂的告白,是生命节律的振动。
三、方式:立足审美旨趣的活动策划
人的成长受制于个人和环境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是丰富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对学生人文素养、精神情操和才艺擅长影响巨大。这种影响来自于校园活动的一种倡导,来源于校园时空中的文化因素。这种因素的呈现主要依托于“知识型”文化活动、“竞技型”文化活动和“艺术型”文化活动来承载。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校园活动通过知识讲座、征文比赛、读书活动等“知识型”文化活动营造浓郁的书香校园,不仅使全校学生向往阅读,乐于阅读,享受阅读,更让人在阅读中拓展胸襟,培育高尚的道德审美情操,追求崇高的精神理想。
人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有胆识和勇气去面对生存中碰到的各种挫折和困难。大学中培育学生的精神成才,不仅要求他们以增长知识去了解世事,更需要他们以增长才干去适应竞争。通过适当的“竞赛型”文化活动,让学生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中去了解人生得失成败的真正含义,以此养成终极的人文关怀。
“艺术型”文化活动承载着艺术审美与情趣旨意的文化品性。通过文娱艺术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的艺术品味和鉴赏能力,并有助于加强利他精神、集体主义和与人为善的教育,让学生在对历史文化的认同中去关爱他人、善待生命。
责任编辑 龙建刚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谈高中生物教学策略下一篇:从广州产业转型看高职教育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