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是开放的、灵动的、创造的,也是智慧的。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应善于用情感和智慧,以创新方式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有效地唤醒、激励、诱导学生,激活学生的开放思维,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教师就能游刃有余、彰显教学个性,学生就会融入其中、获益匪浅。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成功的语文课堂。
一、和谐的语文课堂
和谐,是语文课堂的美好境界。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当追求师生情感交流、思维沟通、生命对话的和谐互动的境界,体现一个精彩纷呈、和谐共生的灵动过程。就像一条山涧,时而激越起伏,时而叮咚泉响,时而一泻而下,时而波澜不惊,令人涟漪阵阵,感慨顿生。整个教学过程,既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是师生经历、思想、情感及人格等方面进行交流、沟通与碰撞的过程。
如在教学《项链》时,我引导学生从另一角度来理解文本,将目光从“传统”的玛蒂尔德身上转向佛来思节夫人。借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为什么不告诉玛蒂尔德夫人拿的是假项链?玛蒂尔德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为什么不打开盒子看一看,而是说“你应当早一点还我,也许我早就要用它了”?我们再将目光转向路瓦栽先生。项链丢失后,他马上去找,早上七点钟才回来;后来,凡有一线希望的地方,他都去过;他“决然”提出赔偿首饰,“未来的苦恼,将要压在身上的残酷的贫困,肉体的苦楚,精神的折磨”都不能阻止他赔偿项链。从这两个不起眼的角色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读到了什么?有同学这样回答:连富有的佛来思节夫人也藏假项链,那么不难看出虚假已成为当时社会的“流行病”,这是一个社会的悲剧。另一个同学接着说:“玛蒂尔德虽然因一串假项链换来了十年艰辛,但也换来了一个患难与共、坚忍体贴的好丈夫,这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同学们最后总结:虚假的社会,真诚的夫妻――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项链》的。对于学生的非凡领悟能力,我惊叹不止,也惊喜不已。
在师生和谐互动的课堂中,教师既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又要注意捕捉课堂上各种有价值的信息,敏锐地观察,准确地判断,更要因势利导,使之成为鲜活的教学资源,进而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和再度探究。
二、创新的语文课堂
在课堂上实施教学上的创新,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与全面发展,也有利于学生的素质提高。
创新的课堂是发现真善美的课堂,是具有成功美感的课堂,是思想放飞的课堂。语文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分析要清晰到位,深入浅出,尽量言简意赅,既方便学生记忆,又能及时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只有让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创新思维的火花才能不断闪现。
我在讲授《孔雀东南飞》一文时,在疏通文字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提出了不少有创意的问题。例如,有同学提出这样的疑惑:刘兰芝既然“生小出野里”,为什么她的嫁妆(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会有那么多?这不自相矛盾吗?这问题很有意思,我让学生们各抒己见、激烈辩论。有同学这样解释:课文中有刘兰芝自述“十六诵诗书”,其母也说女儿“十六知礼仪”,可见,刘兰芝确实有着良好的教养,其后来对焦母说的那段“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雅教训,兼愧贵家予”的话既是一种谦辞,也说明了她“知礼仪”。因此,如果她真的“生小出野里”,那么以焦母的势利,当初怎么会同意儿子娶刘兰芝?刘兰芝若真的“生小出野里”,县令家、太守家后来又怎会向刘家提亲?所以刘兰芝家境应该是很富裕的,这就不难解释她的嫁妆为何会有“箱帘六七十”之多。我点头表示赞同,提出疑问的同学也口服心服。随后,我因势利导,适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兰芝被遣回家时,焦仲卿说“不久当归还”,但如果没有“太守求亲,兄长逼婚”这一个突发事件,刘兰芝和焦仲卿还会破镜重圆吗?这个“虚拟性”问题一出现,又“挑”起了学生更大的兴趣,课堂气氛随之达到了高潮。
责任编辑 黄日暖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地理新教材图像教育的探索下一篇:高中音乐教学动感课堂的构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