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设计充满动感的音乐课堂教学,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在音乐课中动起来,如何让我们的音乐课真正被学生接受并喜欢?这是每一个音乐教师值得深思并探讨的问题。
一、构建动感课堂的方式
在动感式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组织者、引导者。师生之间是一种互为主体的对话、包容和共享的伙伴关系。
1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构建动感课堂需先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当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成为“朋友式”的关系时,音乐课会变得温馨愉快;当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成为“导演式”的关系时,音乐课会变得更精彩;当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成为“师生互换式”的关系时,音乐课会变得更有生机与活力。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双方相互交流、沟通、启发、补充,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才能真正实现教与学的共同发展。
2 搭建表现平台。针对高中生兴趣广泛、求知欲强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我积极尝试各种新方法,如让学生设计问题,互问互答,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等。这样一来教师由演员就变成了导演。学生则由观众转变为演员,即老师搭台、学生唱戏,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自由、轻松、和谐的气氛。例如,我将欣赏《少数民族音乐》的课堂安排在计算机教室里,并将全班同学自由分成几个小组,欣赏并分辨几个不同少数民族的歌舞片段,提问:“哪个小组猜到的最多?”这样的开场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探究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接着,我分给每个小组―个学习任务:让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上网收集关于一个民族的音乐知识。学生针对所要探究的问题,在网上查找资料,下载视听音乐作品,并在校园网上共享资源,开辟论坛。在下一节课中,我请大家推选一位同学代表其研究小组,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他们收集、整理的有关该民族的资料、图片和音乐作品。通过教师的引导,大家积极主动地进行不同民族音乐的合作探究,学生拥有了一个能自由探索、表达的音乐空间,学习氛围浓郁。
3 刺激学生积极思维。音乐具有抽象、模糊、创造性等特点,而音乐的现实性和指向性又提供了欣赏者联想和思维的空间。所以,我有目的地选择与作品特点相吻合的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刺激学生积极思维,参与音乐审美体验活动。如在上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古筝协奏曲《孔雀东南飞》、清唱剧《长恨歌》等文史性校强的作品时,可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相关知识展开联想,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再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阿炳的《二泉映月》等作品则能以其深邃的思想,点燃起学生思索人生、洞察世界的火花。
4 设计形体活动。在高中音乐课堂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形体活动,以感性的欣赏、理性的分析加上动态的形体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相辅相成、互为补充。这既能使课堂洋溢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又能使学生的听觉和运动觉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促使学生更生动、准确地感受音乐,表现音乐。音乐课堂中的形体活动设计应多种多样。如在观看《飞驰的鹰》公开课中,教师让学生用手随着音乐模仿雄鹰在高空飞翔的姿势,并细听音乐,要求用手的律动表现出雄鹰的一系列飞翔活动的变化,学生对这种简单的律动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同时,对音乐的欣赏也特别的投入。
二、构建动感课堂的反思
1 课堂活动应该重过程、轻结果。教师应把学生培养成能进行独创思维的主体,但学生毕竟还处在学习阶段,他们知识有限,缺乏社会实践、人生阅历不丰富,如果我们太注重探究结果的正确性,那肯定会束缚学生的独创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培养学生独创性思维的教学中,注重的应是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
2 教师要尊重学生情感体验。音乐艺术情感表达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表明对音乐艺术的感受与理解不应该是绝对的,不应该只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相加。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乐于走下讲台,关注学生的每一份情感,倾听他们的心灵。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参与,我们的音乐课堂也才会成为一个充满情趣的、平等和谐的课堂。
责任编辑 黄日暖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和谐与创新的语文课堂下一篇:穿插艺术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