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巧妙运用实验手段,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规律的掌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切实提高物理教学效果。
【关键词】:物理教学;实验手段;兴趣;提高效果
中图分类号:G 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 (2010)15―0111―01
瑞士教育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趣则乐、乐则欲、欲则学。在物理教学中,巧妙运用实验手段,既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规律的掌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巧妙运用实验手段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靠实验手段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用实验来引人新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通过实验把教学中的问题活生生的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再提出学习内容,这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接受更加清晰,同时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起被唤发出来,学习的积极性随之高涨。
例如:在讲“压力和压强”一节时,做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雅底雅盖的木箱上蒙上一张绷得很紧的白纸,将一块砖轻轻地放在白纸上,观察白纸面稍微下凹,但并不破裂。然后再将此砖轻轻立在白纸上,只听“啪”的一声,白纸破裂。同样一块砖,平放和立放的效果却截然不同,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在头脑中就会问几个为什么。这时,教师紧紧抓住这一积极思维环节,便很自然地引入压强的概念。这节课的内容学生一定会印象深刻,记得牢固。
2 靠实验手段,加深学生对概念、规律的理解
正确地理解概念、掌握规律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有时学生由于对事物和现象认识不够全面,往往雅法正确深刻理解概念的内涵,这时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趣味实验,可以及时有效地组织知识迁移,帮助学生消除错误认识,把学生的思维引入高层次的境界。
例如:讲完“浮力”一章后,为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阿基米德定律,我做了如下实验:有两只相同的杯中都盛满水,其中一杯水面上浮着一块大冰块,另一杯中浮着一个小木块,请学生判断哪个杯子重?有的学生说放冰块的那一杯重,因为冰块大;有的学生说放木块的杯子重,因为杯中的木块虽小但水比前者多,那么到底哪种说法正确呢?这时将两只杯子分别放在已调好平衡的天平两盘中,发现天平保持平衡,说明学生们的两个说法都是错的。教师抓住这一错误思维定势,及时引导,启发学生认真领会阿基米德原理。浮在水面的冰块和木块都要排挤掉一部分水,但一切浮在水中的物体,排开的水的重力即为物体的重力。所以雅论大冰块还是小木块,只要浮在满杯的水中,这两只杯子的重力是相等的。
3 靠实验手段解决疑难问题
一般说来,学生对教学难点是一知半解、模棱两可。教师辅以巧妙实验,学生的“顿悟”会变成“领悟”。教学难点就会得以突破。
例如:在“简单的磁现象”一节中,有一习题,用磁铁的一极在钢棒上沿同一方向摩擦几次,钢棒被磁化了,用它可以吸引铁屑、大头针等,学生就提出了问题:磁铁的一极沿同一方向摩擦,整个磁棒不就会被磁化成S极了吗?S极和N极不就分开了吗?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用实验来验证,让学生注意观察现象,接着用被磁化的钢棒去接触小磁针,而钢棒的另一端就与小磁针的这个极排斥。这个现象表明。钢棒不是全部被磁化成S极,而是有两个磁极,从而消除了学生们的疑问。通过实验,学生深知磁铁的两个极是不可分割的,N极和S极是同时存在的。
4 靠实验手段启迪学生思维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也是发展新知的摇篮,实验可以让学生在生动的情景中去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例如:有这样一道习题:一根粗细均匀长10 cm的蜡烛,蜡烛底部插入一铁钉,使蜡烛直立水中,上端露出水面0.5 cm,点燃蜡烛后问学生,蜡烛燃烧多长后会熄灭?A大于0.5 cm,B小于0.5 cm,C等于0.5 cm,少数学生不加思索便回答:蜡烛燃烧0.5 cm会熄灭。教师不急于纠错,而在蜡烛露出0.5 cm处做一标记,当蜡烛燃烧到0,5 cm时,再问学生蜡烛为什么还在燃烧?这时启发学生:蜡烛浮在水面上,则它所受到的浮力与本身的重力大小是一对平衡力,在蜡烛燃烧的同时,它本身的受到的重力减小,而它所受到的浮力也同时减小相同的量,蜡烛浸在水中的体积也随之跟着减小,即蜡烛不断上浮,所以正确答案是A。
总之,通过巧妙的利用实验手段,使学生由单调、抽象的思维变成直接观察,学生用动态的观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素质,又达到了提高物理教学效果的目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浅谈高考志愿突围下一篇: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空白的挖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