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职高化学教学中,如何巧珍视并挖掘教学中的生成资源,文章对善于捕捉生成亮点,激活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出错”,放大生成资源;及时调整课堂,留足探索生成空间,鼓励质疑,学会倾听,促进动态生成等等作了有益尝试
【关键词】职高化学;生成资源;课堂
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在化学课堂的动态生成中,敏锐地去捕捉和挖掘有效的不确定因素,让它成为体现课堂的资源,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不断产生新的教学生长点,把“问题”转化为适时激发探究案例和提升创新意识的培养.如何在职高化学教学中珍视并挖掘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本文作如下探索与同仁共勉。
一、善于捕捉生成亮点,激活学生的思维
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捕捉生成亮点、让智慧闪耀光芒。老师的一句:“多么的创意的见解呀”会使学生兴趣盎然。教师及时捕捉到“价值不菲”的信息,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如在进行《蛋白质的性质》内容教学时,教师做了醋酸铅溶液使蛋白质变性的实验后,正在引导学生分析得出重金属盐能使蛋白质变性,突然有学生提出:“造成蛋白质变性的不一定是Pb2+,可能是CH3COO-?因为一些有机化合物也能使蛋白质发生变性。”虽教师在备课时没考虑到这个问题,但此时,教师就不能不管或含糊应付过去,应及时抓住这一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在充分肯定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质疑的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启发学生“Pb2+、CH3COO-同时存在雅法判断是何种离子使蛋白质变性,有何办法能判断是Pb2+还是CH3COO-使蛋白质变性的呢?”这样,学生经过思考、讨论,设计了如下实验:在两支试管里各加入3 mL 鸡蛋白溶液,再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Pb(NO3)2溶液、CH3COONa溶液,观察发生的现象,把生成的沉淀分别放入两支盛有清水的试管里,观察是否溶解。这时,又有一学生提出:是否还需要增加NaNO3溶液重复上述实验呢?经过学生的讨论,认为:还是增加NaNO3溶液重复上述实验好,可以排除NO3-、Na+的干扰。最后,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利用对比实验的科学方法,设计了实验进行探究,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二、尊重学生“出错”,放大生成资源
尊重学生的想法和看法,学生才得以畅所欲言。教师理当“目中有人”,少点截断,多点欣赏。在教学中,需营造自由轻松的课堂氛围,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建立合作学习的机制,针对学生的不同意见,让学生自己去找合理的方案来证明,激起学生强烈的内在学习动机。
在化学实验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实验能力参差不齐,难免出现实验失败的现象。比如在做乙醛与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的实验时,常有学生看不到红色沉淀这一现象。对于这种情况,以往我总是直接指出学生的错误操作,但效果并不好,过后学生很快又忘记。后来,我改变方法,当学生实验失败时,没有马上指出学生出错的原因,而是让实验失败的学生把自己的实验操作过程向全班同学复述一遍,然后让大家帮助他们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最后总结出这个实验成功的关键是NaOH溶液必须过量,即在配制氢氧化铜悬浊液时所用的NaOH溶液要比CuSO4溶液多,保证反应在碱性条件下进行。就在我感到大功告成的时候,有个学生突然问:“老师,我做实验时所用的NaOH溶液也是过量的,为何出现黑色沉淀?”当时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有研究价值,于是组织学生作进一步的探究,然后加以引导、启发,最终使他们明白产生黑色沉淀的真正原因是由于Cu(OH)2过量,在加热的条件下,过量的氢氧化铜分解产生了黑色的CuO。这样一来,不但帮助实验失败的学生找出失败的真正原因,而且使其他的学生也受到了启发,也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了问题,解决了问题,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避免以后犯同样的错误,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及时调整课堂,留足探索生成空间
我们不仅要学会发现学生动态生成的亮点资源,也要及时捕捉学生出现尴尬的问题所在。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问题”资源,通过分析、比较,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等方式,把尴尬化为一次新的学习。在教学中要留下足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能充分、主动、积极地表现自我,使潜能得到相应程度地发挥。
特别是我们化学的一些实验中,有时实验的误差甚至是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记得有一次将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试管炸裂了,我问学生原因是什么,一个学生马上回答:试管的质量有问题。其他学生哄堂大笑。他的答案显然不在我预想的答案之列,但我马上肯定并表扬了他,其实仔细想想学生所提的何尝不是可能的原因呢?这次以后这个学生思考问题积极了许多,化学成绩也有了不小的提高。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增强,学生在课堂上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增多,超出教师预设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呈现,并且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课堂上学生的这些困惑的问题、理解的偏差、暴露的错误、创新的思维甚至偶发事件等,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动态教学资源。
如在进行《氨 铵盐》内容教学时,进行到组织讨论“制取氨的反应原理”时,有几组学生正在争论:为什么不用NaOH固体,而要用Ca(OH)2固体?NH4Cl固体能否用(NH4)2SO4、NH4NO3等固体代替?双方各有自己的理由,正等待老师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的提出,说明学生只注意到NH4+和OH―的作用,没有考虑到物质碱性的强弱对试管的腐蚀作用、酸根离子不同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氨气的纯度和实验的安全性等问题。
这些问题对教师而言是简单,但是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却是非常有价值。因此,教师只要引导学生从上述几个方面继续思考、讨论,期待学生去探索,去解决,那么这样就比由教师直接进行讲解更加有效。
四、鼓励质疑,学会倾听,促进动态生成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曾指出:“为学患雅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道出了问题的价值及意义。那么我们的课堂也应该鼓励学生质疑,教师权威的想法已经远远落后了,这是一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的确会有一些学生知道的东西老师尚不了解,我们应承认这样的事实并勇敢接受它,这就需要我们鼓励学生提问、鼓励学生想象,并学会倾听,学会认同,不要轻易去打击、约束他们。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对学生进行设疑外,还必须鼓励学生学会主动质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耐心予以解答,并应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并鼓励学生质疑,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千万不要因为学生有时所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而去打击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例如:在研讨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时,通过教师演示用棉花包住过氧化钠浇水即着火的实验,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自主质疑。先让学生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后有什么问题想问。学生的问题随即出现,生1:为什么浇水还会燃烧?生2:浇水不是会让火焰熄灭吗?生3:是不是反应放出了大量的热呀?接着引领学生按照问题进行交流,最后通过解释反应实质而释疑。
课堂是一个舞台,是一个有剧本但随时会有突发情况的舞台,在这样一个舞台上,决不仅仅是教师的表演,更加是全体学生的投入和成长。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做一个敏锐的倾听者和发现者,善于抓住课堂上的每一个契机,促进教学生成。
【参考文献】
[1]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2]毕华林,亓英丽.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多媒体技术与作文教学整合的一点探索下一篇:浅谈初中语文朗读的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