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青少年的思想教育问题一直为全国上下所关注。而建筑德育长城是陶行知的德育理想,是寓于生活教育之中的,也是富有现代价值的。面对社会发展现实和学校德育工作实际情况,我们深深感到:必须在学生心中筑起坚强的德育长城,使我们的学生能以自己的独立德育、良好道德来抵御不良风气影响,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一代新人。
【关键词】思想教育;生活教育;德育形式
陶先生说:“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这就告诉我们,教育要面向现实生活,才能有成效。
一、我国思想教育现状
十几年前,邓小平同志就曾经说过,我们最大的失误是教育方面,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抓得不够。时至今日,青少年的思想教育问题还未真正解决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教育带来了新的课题。特别是社会、家庭给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学校德育变得更为重要,任务更为紧迫。社会上,成人娱乐场所的增多和管理不严,美容美发厅、营业性舞厅、茶庄等的涌现,影视光盘流通管理上的不力,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许多不利因素;家庭中,离婚率的增多,家庭离异造成孩子雅人管教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更是比较严重。还有大家熟悉的浙江金华学生徐力杀母、中央音乐学院陈果痴迷法轮功自焚等等。这些都给我们的学校德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
在很长一段时间,国人更多听到的是重视科学技术的声音,人文精神的呼声甚微。其实,人类创造的科学艺术,再高级再完美,最后仍要靠良性的人文氛围、道德环境依存延续下去。而人文教育的完成主要还是在学校。
从生活教育的基本原理,我们可以看出,生活教育理论与德育教育是一致的,有着内在不可分割的联系的,陶行知的建筑坚强德育长城、培养合理的人生是寓于生活教育之中的。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解释发人深省:“‘生’字的意义,是生活或者生存,学生所学的正是‘人生之道’。”“学生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即学习“生”,学习生存,学习生活,学习过好一生,学习人生。做人之道就是人生之道。德育教育的问题是人生之道的根本、核心,因此也是德育的核心和根本。而德育教育也是寓于生活教育之中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什么样的生活需要什么样的德育,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而当前学校德育中形式主义倾向的存在,重形式轻内容,内容缺乏时代性,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行为教育没有落到实处,往往流于纸上谈兵,缺乏针对性,因此学生抵御不健康思想的能力不强。
三、学校思想教育实践与改革的思考
陶行知德育思想的总目标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做真人,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德育目标,建筑德育长城、培养合理的人生是陶行知的德育理想。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在的学校在每年迎接新生入学时,总是挂着这样的一幅大标语,“要爱你的妈妈!”当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写“爱祖国”、“爱人民”之类的标语,他回答说:对于七岁的孩子,不能讲这么抽象的概念,而且如果一个孩子连他的妈妈也不爱,他还会爱别人、爱家乡、爱祖国吗?有益学生身心发展的活动有减少的趋势;青少年劳动观念淡薄了。不论是城镇,还是农村,不少的中小学生不屑于参加劳动。在某校开展学雷锋中队会上,孩子们讲得热泪盈眶,可是队会结束,桌子没人擦。热爱劳动是任何一个优秀民族都不能丢掉的品质,青少年的许多美好情感、优良品质在劳动的实践中得到培育,在心灵深处真正注进劳动人民的感情。
教育改革并未能根本改变应试教育的体制,重教书轻育人、重分数轻能力,程度不同地影响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方针的贯彻落实;思想政治工作得不到真正重视,德育研究少人问津。孩子身上出了毛病,大人有责任,应建立起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网络,使各种力量形成时空交叉影响的德育优势力量。为此;每个家庭、每所学校、我们社会的每个职能部门和每个成年人,特别是各级领导都要提高对青少年思想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否则,我们培养出来的人,将可能是有智商没有智慧,有知识没有文化,有文化没有修养,有欲望没有理想,有青春没有热血,这是十分危险的。小到人们的良知受到损害,大至国家、天下大乱。
德育教育可以说是生活教育的首要内容,德育长城建设面对的是社会的根本,具有一种改造社会的力量,它可以解决现代社会中的许多难题,因此生活教育理论是最富有现代价值的,我们在德育工作中必须加以认真实践和借鉴。面对社会发展现实和学校德育工作实际情况,我们深深感到:必须在学生心中筑起坚强的德育长城,使我们的学生能以自己的独立德育、良好道德来抵御不良风气影响,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一代新人。这工作任重道远而又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黄向阳 《德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2] 刘惊铎 《体验,道德教育的主体》,教育研究,2003年
[3] 粟高燕 《论“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教育探索,2003年
[4] 檀传宝 《学校德育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5] 鲁洁 《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
作者简介:
邵青(1983.1--),女,于江苏常州,助理讲师,研究方向:文秘专业技术、语文教学、教育管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浅谈初中语文朗读的教学下一篇:培养并提高初一年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