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发展学生“情感与态度”的目标: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等。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育学生的积极情感便成为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课题。众所周知,积极的情感并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所有的认知活动都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融“情感教育”于知识的探索和发现、技能的形成、思想方法的获得过程之中,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一、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情感氛围――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有人说:“教育不是居高临下的教训,而应是平等的交流,什么时候,学生与教师的眼光平视了,我们的教育也就成功了一半。而能使教师真心弯下腰来与学生平视的,是爱、是母亲对孩子般发自内心的爱。所以,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了爱,也就没有了教育。作为教师,只有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缩小师生心灵的差距,从而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活学生思维的波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亲切的眼神,会心的微笑,生动的语言,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精彩部分给予肯定表扬,及用手轻轻地在他的头上摸一摸,都会让学生感受到快慰,感受到学习的愉快。在课间活动中,与学生一块游戏、谈心,与学生成为朋友,使他们喜欢你,爱上你的课,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老师的爱。教师要力求转变角色 ,变数学知识的传播者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教师要当好“小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随时插问“不明白”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根据是什么?你能说出理由吗?”等等,这既能检验“小老师”解决问题的真实性,又能锻炼他们的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只有在这种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感受到爱和尊重、乐观和自信,才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观点,才能争辩质疑,标新立异,才能生动活泼,大胆探索。
二、创设愉快乐学的心理情感――保持稳定的情感表现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创设愉快乐学的心理情感,教师就要以现代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彻底摒弃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创造条件激发、巩固、发展学生的兴趣,保护他们学习的良好情感和自信心,使他们不断增强学习的成就感、成功感,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在这方面,一些教师实施愉快教学,总结出许多宝贵经验,值得学习。
三、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升华学习数学的情感
低年级学生容易产生“喜新厌旧”的情绪,在教学中我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方法进行教学,引起学生的新异感,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适时适当安排,一些游戏、竞赛、开放性教学形式,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升华学习兴趣。
游戏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形式,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学中我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开展“传口令”、“找朋友”、“邮递员送信”、“摘苹果”、“拍手对口令”、“小动物找家”等形式的游戏。
四、巧置拓展延伸――提升学生的情感内涵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不只是一个单纯的认知过程,学习的本身就包括认知和情感这两个方面。现代的数学教学不仅要完成认知的内容,还要挖掘蕴藏在数学之中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实现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和谐,从而完善学生的人格
在课改后的课堂中,我们时常听到这样的小结语:“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但相对比,我更愿意说:“这节课你们学得快乐吗?你们想说些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这样能更关注学生情感的表达。其实许多教师还是十分重视“拓展延伸”这个环节情感教育的提升。如许多教师会在结束时送数学名言,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讲述相关传统数学知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安排社会调查等,关注学生的知识应用。这些做法都在优化和梳理认知结构的同时,思维的拓展性、开放性以及浓浓的人文情怀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下一篇:浅谈农村初中人本管理的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