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德育工作中加强学生的心理疏导

[复制链接]
查看: 792|回复: 1

4万

主题

4万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829
发表于 2020-8-15 18:24: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由于学习、情感、家庭等原因,加上心理健康教育不到位,使得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宝。笔者根据工作经验,分析了当代中学生的主要心理问,就不同心理问题提出了心理疏导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德育工作 心理健康 心理疏导
   DOI:10.39 9/j.issn.1 12-8289.2010.10.021
  
  1 引言
  健康的概念不仅仅是指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即良好的精神状态、健全的社会适应能力。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一直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致使不少青少年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不仅影响自身的学习和生活等方面,还影响到他们与同学、老师甚至家长之间的关系。如果学生的这些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任课教师和班主任老师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教学中往往围绕“升学率”对学生进行智力和知识的培养,而忽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作为德育工作者,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以尽可能弥补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
  2 当代中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2.1学习方面。现在有些学校还在为追求升学率而忙于各种各样的考试,而且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排名,故意让学生感受到沉重的学习压力,陷学生于紧张的学习竞争之中。由于学习竞争的激烈,有的学生因不能适应学习的压力,表现出精神不振、记忆力下降、学习效率低等现象,甚至有的学生出现厌学心理;还有的在考试过程中出现考试焦虑,一旦考试失败,就立即灰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笔者在工作中曾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一位女生,智商很好,成绩优秀,曾在省市物理竞赛中拿过一、二等奖,可是高考时她却产生了紧张恐惧心理,手颤抖、心发慌,视觉感受性明显降低,对试题内容的认识,平常所熟悉练掌握的知识再现及思维过程都产生了严重影响,在心理极度疲劳情况下,她不知自己做什么,失去了对整个行为的控制力,结果雅法坚持考试。
  2.2 人际关系方面。中学阶段,教师仍然是学生心中知识的象征与公正的代表,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爱护与理解。而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有的教师会对部分学生不理解、不信任而导致学生对教师产生对抗心理。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而对学生横加指责、粗暴干涉,会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同学之间的关系,由于大多数中学生都希望能有知心朋友,也希望自己能被班级和同学接纳,但是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不太懂得对别人关心与谦让,使得他们不容易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这就会使心理需求与现实出现落差,导致有些同学产生孤独感和自卑感。
  2.3 青春期心理方面。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和思想政治观,世界观、道德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人生中身心变化最大、矛盾最多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雅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感到压抑和焦虑。同时中学阶段也是他们要求独立的意识开始增强的阶段,不想依赖老师和家长,但是在老师和家长的眼里他们总是孩子,对他们关爱有加,总是避免不了干涉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这样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导致其形成很强的逆反心理。这些问题的存在对青少年成长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它严重地阻碍青少年学生智力潜能的充分发挥,阻碍他们学业的进步,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以及影响他们正常的人际交往。
  3 德育工作中加强学生的心理疏导
  德育工作的对象就是大家眼中所谓的“问题学生”,这些学生的问题往往出自心理问题。德育工作者要能够针对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采取有的放矢的措施,就学生的不同心理问题进行及时有效地疏导,才能做好这些学生的思想道德工作。以下是笔者在工作中,就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所采取的几点措施。
  3.1 寻求教师配合,消除师生隔阂。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最大的力量来自于教师。德育工作者要经常与任课教师沟通,寻求他们的配合,让任课教师知道他们的确承载着繁重的负担,但是还是希望他们面对学生时,尽可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对学生要有耐心、爱心和责任心,对学生要充满信任,充满期待,用自己良好的心理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这样有助于消除中学生对老师的消极对抗情绪和厌学心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注意观察学生的不同反应,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努力创造一种民主、宽容、平等的课堂氛围,有助于消除课堂的紧张气氛。使学生能够在宽松的环境里轻松的心态下快乐的学习。和任课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沟通,尽量不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排名,如果教师能够做到对学生有一颗宽容和充满爱意的心,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不但能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消除个别同学和老师间的隔阂,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成绩,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3.2 深入学生家庭,探寻问题根源。有些学生的心理问题来自于家庭,比如有的学生因家境贫寒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有的学生因父母离异而封闭自己等。德育工作者必须能够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才能做好其思想道德工作。我们在工作中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深入其家庭,了解其心理问题的根源,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疏导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家访过程中,提醒学生家长要全面耐心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应充分关注他们的成长情况,及时了解孩子的情绪、情感、思想等精神世界,给孩子充分倾吐和宣泄心理感受的条件和机会,与其建立真挚的情感基础,在履行监护责任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监护孩子的心理发展。通过深入学生家庭,能够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的生活思想状况,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康的心理。
  3.3 开设心理咨询,架起沟通桥梁。人的心理活动有其隐蔽性的一面,学生还希望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尤其是电话咨询的方式)来解决心中藏而不露的一些心理问题。我校在政教处的组织下设立了心理咨询中心,给孩子充分倾吐和宣泄心理感受的机会,架起师生间沟通的桥梁教师可利用个别谈话、个别教育的时机,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心理咨询技术,对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诱导,从而加强学生的个别教育。心理咨询教师要有意识地和受困于心理问题的学生建立起关心、尊重、了解和指导的关系,并依据问题的需要使用适当的心理咨询技巧,减轻或消除学生的不适应心理现象及行为,培养良好的习惯,促进心理的健全发展。通过注重对“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和他们建立平等、尊重的关系,他们愿意向我们敞开心扉,使我们的德育工作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帮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姜妮. 中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探析[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1)
  [2] 李静. 如何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J]. 考试周刊,2009(21)
  [3] 郑其绪.柔性管理[M],石油大学出版社,1991.
  
  作者介绍:陆兰侠,女,江苏省宿迁中学教师,中教一级。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培养学生的幸福能力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下一篇:用科学发展观引导中小学生健康上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0028
发表于 2020-8-15 18:25:1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雅宝题库交流网,可以欣赏到这么多的好论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