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基础比成就感还重要吗?
三十年前,一个十多岁的男孩在一所中学读书。当时,他的理想是当一名校长,但是,他的一位老师却说:“你不能当校长,基础太差,你连自己都很难管得住。”回到家后,他很伤心,并向母亲哭诉了这一切。母亲轻轻地对他说:“孩子,其实你很有组织管理才能,尽管现在还没有基础,相信以后你一定会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将来也一定会有很多人都愿意与你合作。”后来,小男孩每多一个合作伙伴,母亲都给予他鼓励,让他最大限度地获得成就感。今天,这个男孩真的成了一名很懂得教育艺术、讲究科学管理的校长。
他就是我们利辛县的巩校长。当他回忆起自己的成功之路时,他这样说:“一开始,我的学习基础并不是太好,而是母亲那句鼓励的话,是母亲一次次给予我的成就感,让我有了今天的成绩。”
也许,巩校长的母亲从来就没有想到过她的儿子能成为中学校长,也许她根本没有指望过靠她那三言两语和那点点滴滴的鼓励去改变她儿子的命运,然而,事实上,正是她那句善意的肯定,正是她一次次给予孩子的成就感,呵护了一个孩子纯真的梦想。
反思教育,我们是否给予孩子的成就感少了一点?时常听到个别教师说出这样的话来:“这个学生的基础太差,成不了器,朽木不可雕,瞎费口舌。”还有,尽管全国各地都在轰轰烈烈地搞教育改革,可依然有许多学校教师将学生的成绩公布于众,排出名次;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仍以考试论优秀。特别在农村,仍然死守着以考试成绩确定升学率,以升学率来衡定教学质量的陈规。
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不是一味地传授知识,而是要增强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怎样根据学生的个性和身心特点优势来放大他们的闪光点,怎样创造环境,搭建学生学以致用的平台,怎样以关爱之心及时地鼓励学生,最大限度地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就感,得到荣誉感,获取上进心,这才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二、学生上学是学知识的吗?
去年,我校八年级有个名叫周大成的男生与他
的语文老师发生了矛盾冲突,闹到教导处,教导主任批评学生,学生据理力争;劝解教师,教师坚持己见。
后来,他们一同来找我这个副校长处理。事情很简单:周大成的学习基础较差,平时不够遵守课堂纪律。那天,老师正在讲课,周大成小声哼歌,同桌报告老师,老师多次制止雅效,雅奈之下,老师让同桌侧身而坐,勉强上完课。课下,语文老师把周大成叫到办公室训话。“你是来上学的吗?”“是的。”“你来上学是学知识的吗?“不是。”“那你来是学什么的?”“学习方法。”“我没教你方法吗?”“教了,不适合我……”
我了解这些情况后,觉得学生没什么大错,老生常谈一番后,让他回去,单独跟语文老师闲谈了一番,共同探讨了“学生上学是不是来学知识的”这个问题。最后,语文教师终于弄明白了,学生上学并不是来学知识的,知识是学不完的,我们也教不完。最重要的是教给适合学生个人学习知识的方法。方法不正确,学生生厌,强逼学习,学得再多,学生也会认为这只是错误的重复;不理解情况下的死记硬背,记得再多,学生也会认为这是浪费时间。唯有教会学生学习,才能使学生感兴趣,受用终生。授之以渔胜于授人以鱼。除了方法之外,还应用崇高的思想灵魂来熏陶学生,点燃学生追求奋进的火花。一滴水能反映太阳的光辉,一节课能体现教师的人生。著名画家周思聪回忆他的老师李可染时说:“我热爱可染先生的艺术,它给予我的不仅仅是美的享受,正如亲切宽厚的大自然,它还给予我许多灵悟和启示。他对自己的要求是‘不得真谛不教人’,他教给学生的全部技巧是‘用思想感情画画’。所以他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来的形象是:先生为人正直宽厚,绝不像浑身生刺的棘,攀援而上的藤,而是像蔽日参天的大树,深深的扎根大地,默默的伸展枝条,认真的开好每一朵花,雅保留的奉献满树甘果。”青年书法家庞中华回忆他的音乐老师任士荣(手风琴演奏家)时说:“他是用心灵来按动键盘的演奏家……他教我学琴,更教我的笔尖学会深情的歌唱。”
盘点教育,受升学压力的影响,曾几何时。
各门学科都变成了知识传授与训练的科日,练习成了最重要的教学环节,记忆力成了最重要的能力,孩子们的负担沉重,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细细回想,这代价确实太大了。方法不当,犹如南辕北辙。因此,教书不能光传授知识,要教品性,要教学生悟性,使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是教育最重要的使命。为了学生的未来,为了教育所承担的使命,我们必须深刻反思:我们教会学生学习了吗?
三、学生是主动发展还是被动接受?
以沉重的课业负担、被动的学习方式、紧张的学习气氛、单调的教学方法、枯燥的学习内容、高强度的机械训练等非常低级的教育方法,去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和提高素质。这样的教育方法,固然在许多方面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但却以牺牲人的快乐、健康、全面发展为沉重的代价,并以压抑学生的个性心理、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为结局。在知识量剧增、信息技术飞快发展的今天,这种教育越来越显得捉襟见肘。减少教育的人力资本投入,提高教育的产出效益,这才是问题的实质所在,因此,当今急需营造出这样的和谐教育环境,把个体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孩子。
“减负”是当前议论教育的主题词。但是,“负”从何来?期望学习像玩一样轻松自在,悠哉游哉,不是空想,就是瞎话。学习是劳动,是创造,是责任,怎么可以没有负担?不过,主动挑重担的人从来不埋怨担子重。孜孜以求的优秀学生,他们感到学习是快乐的。关键是主动发展,还足被动接受的问题。要给学生留下自我存在、自我发展的空间和时间。你是否把学生的课堂全占了?你是否把学生的课外时间全规划了?你是否把学生要知道的东西全讲光了?你是否把学生应该做的事情全代劳了?教育不需要“救世主”,我们不可用“爱”害了需要我们关爱的孩子,而孩子还不知道!
教育哲学告诉我们,学好用好辩证法是遵循教育规律,发展教育事业的客观要求。负担的轻重,生活的苦乐,主要是一种心理体验。感兴趣的事,做起来就不觉得苦;而对一件自己觉得索然雅味的事情,即使在别人看来负担不重,也会觉得枯燥乏
味。可见,衡量负担的轻重,并不能按数量,我们还需要考虑一下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减负需要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始。
我在业余喜欢搞创作,每次出差也不忘带上稿纸,挤出时间写上一两段。实事求是地说,我每天只有六、七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但我通过写作练笔获得了积极的休息,身心愉悦了,虽苦犹乐;尽管我担任副校长职务,还任教了两班语文课,但我觉得压力变小了,负担虽重犹轻。特别是见到自己写出来的东西变成了铅字,那是何等的轻松快乐!
小时候,我就听过爱迪生的故事。有一次,爱迪生在课堂上学习数学时,被老师驱赶了回来,他妈妈问:“你为什么被老师赶回来了?”爱迪生说:“老师说我捣乱课堂。”爱迪生的母亲来到老师那儿,打算核实后狠狠训斥爱迪生一顿。情况很快被问出来了,老师教同学们:一加一等于二,二加二等于四,四加四等于八……大家都读得很起劲,可爱迪生就是不读。老师问:爱迪生,别人都跟着读,你为什么不张嘴?爱迪生站起来说:老师,我已经背会了。为什么一加一等于二,二加二等于四?老师大声训斥:这“一加一等于二”是天经地义的事,你怎么还要问为什么?于是给他定了个捣乱课堂的“罪名”。谁知爱迪生的妈妈什么也没说,领着爱迪生就回去了。她看出了爱迪生并不满足于现成的结果,而是想问出个所以然来,更看出了那老师在抹杀孩子探求新知的兴趣。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用一个模式塑造所有的学生。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只要乐意去做,
即便我们老师觉得负担沉重,也应该支持、鼓励,不能抹煞他们的兴趣:学生不感兴趣的东西,即便是很简单很容易的事情,我们也不可逼迫学生去做。我们不能老是认为,学生进学校就是学知识的,让学生多学点知识,带点强制错不了。
其实,难和易是相对的,学生与学生也是不相同的。在实际的教学生活中,我们往往容易把问题绝对化、片面化。比如“减负”问题,我们对学生的在校时间、作业量等都作了很细致的规定,而较少研究学生心理负担轻重与否,较少研究如何把学生不必要的负担降下来,向45分钟要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来减少师生低效甚至是雅效的劳动;较少研究如何使社会、家长加给孩子过重的精神负担降下来,使绝大多数家长都能选择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都能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择业观。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我们掌握很多的技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运用之巧,存乎一心;热爱之情,重在用心。”教育教学工作,最终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因此,希望我们搞教育教学工作的校长、老师都应该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人和事,不要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看成单纯的学习知识,而应把学生看成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应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我们只有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才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健康的发展。我们应该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眼光去观察,用孩子的情感去体验,为孩子们创建一个个自由舒展的平台,给他们心灵的自由,精神的自由,生命的自由,让孩子们心中一个个甜美的梦想都能飞起来!
(责任编辑 刘期锡)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体验式养成教育模式的构建与探索下一篇:物理教学中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