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生物学习兴趣的培养 建立生物情感 贯彻因材施教 情感愉悦原则 培养观察能力。
关键词:学习兴趣 因材施教 情感愉悦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智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自己从事生物教学的经验,以及目前新课程改革的教学体会,笔者认为中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一、建立生物情感,唤起学习兴趣
在生物教学中,为了拨动学生的心弦,教师应该努力帮助学生与生物建立感情,使学生热爱生物,唤起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同时指出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生物,参加国家建设需要坚实的生物学知识为基础,并在教学中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学习生物对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的重要作用。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开始接触生物这门学科,因为新鲜感,特别是教学模型,学生一般都很感兴趣,但随着学习的深入与实验能力、观察能力等知识的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减少,所以要运用好教学模型的独特魅力,把学生的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补充一些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知识,让学生感到生物就在生活中。
二、新奇的课堂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在一堂课的开始,就要给学生创造一个新鲜、好奇的情境,使学生能集中注意力,以高昂的情绪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例如,在“反射”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每个同学亲自感受到用手掌内侧边沿扣击膝盖下位的韧带时,小腿就会突然跳起的反射过程后,再分析理解“膝跳反射实验”,得出反射是人和动物在受到刺激时通过神经系统所产生的有规律的反应。这时因学生有相关的感性体验,对概念的掌握就容易的多了。又如,在有关细胞膜的各种重要作用的基础上,提出:功能是以成分和结构为基础的,我们能否看到细胞膜?如何研究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呢?等问题。这种巧设悬念的新奇导语,更能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和思维。
三、利用情感愉悦原则,培养学习兴趣
利用情感愉悦原则就是要发挥审美心理素质教育这种超越事物实用价值和功利价值的审美情感这一基本特征,自始至终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会到积极的情感体验。课堂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阵地,课堂气氛活跃,师生间平等和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提高授课艺术,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但又不失严肃紧张的课堂环境,使生物教学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如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他们感到一种平等放松从而活跃思维,真正做到培养能力和提高质量同时进行。如生物教学中讲“花的结构”一节,如果教学中是通过讲解介绍花的各部分结构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但如果在讲解之前先出示各种花的图片或录象,并给出各种不同鲜花的特写镜头,再提出问题:这些鲜花虽然形式不同、颜色各异,但它们的基本构造是相同的,那么花由哪几部分构成呢?通过相应的情境创设和问题导入,给学生营造研究的氛围和目标。学生首先就会被姹紫嫣红的鲜花所吸引,激发起学习热情,也会因花的各种颜色及美丽的形态作用于视觉器官而获得视觉上的快感使其在情感愉悦中学习,激发起学习兴趣。
四、培养观察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观察能力是各种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观察几乎贯穿于初中生物的全部实验中,因此,教师应培养学生全面地、正确地、深入了解事物本质特征的观察能力。例如:我在上初中生物“种子的萌发”这课教学中,除了讲清楚种子萌发的条件外,我还分别发给每一位学生一些黄豆种子和小麦种子,让他们分别种植在垫了几层皱纹纸的培养皿里,提醒他们每天浇水,并注意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并把观察到的现象都记录下来。通过这个实验,学生系统地观察到了种子萌发的全过程,而且这个过程中胚各部分的变化永久地留在了学生的记忆中,这样提高了学生对生物的兴趣。
五、采取多元化评价机制,强化学习兴趣
以前一提评价,好象就是考试的代名词,成绩不好的学生害怕难堪,成绩好的学生也压力很大,各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精神负担。如果将评价作为达到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又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如利用情感、态度、学习过程评价表);即关注生物学习的结果,有关注学习过程的变化与发展;既有定量评价又有定性的评价(如评语),学生也就不会谈考色变了,还可以吸取体育课上的跳远成绩评价方案(允许跳三次,取最好的一次的成绩)。多样化的评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每当进行这种评价时学生都非常高兴。他们也经常提出要求,重新考试。这种“推迟判断”,能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强化学习兴趣。
总之,教师要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营造最佳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再加上教师的人格魅力,使学生从“为有用而学”发展到“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而学”的境界,使课堂教学有情、有趣、有味,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全面推动素质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让课堂不再枯燥下一篇:关于高校教师科研评价的若干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