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文章从当前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等角度,思考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所面临的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发达国家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最大受益者。中国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必需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加大高等教育国际化改革力度,探索适合中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 改革发展
【中图分类号】G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019(2008)10-0035-02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它是指一国高等教育面向国际发展的趋势和过程,是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观念融合到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和服务等诸项功能中的过程。其基本内涵有四个要点:一是加强国际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相互取长补短;二是各国都要积极开放国内教育市场,并充分利用国际教育市场的丰富资源;三是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主动适应国际交往和发展的需要;四是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国际意识,具有国际交往和国际竞争能力。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高等教育国际化同样既给各国教育创造发展的机遇,又使其面临严峻的挑战。研究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准确把握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综合竞争实力,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战略意义。
一、经济全球化下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受益分析。
发达国家和地区是主要的留学生输出和输入国,新兴工业化国家和经济快速发展的经济转型国家是重要的留学生输出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留学生输出与输入的整体流向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经济与贸易进出口商品的流向基本一致。大学生在不同国家间流动,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形式。因此,发达国家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最大受益者。据专家估计,在OECD国家注册的外国大学生用于学习及相关费用每年至少为300亿美元。2000年美国就获得了102.8亿美元,英国为31.58亿美元,分别占这两个国家整个服务出口的3.5%和3.2%。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出现留学生流动的不对等性。发达国家不仅从接受留学生过程中获得巨额利润,而且导致发展中国家因留学生学成未归,而使国家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投入流失。从这个意义上讲,高等教育国际化使一些经济状况不佳的发展中国家“血本雅归”。长期以来留学生学成不归,困扰着发展中国家的政府。
二、经济全球化下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加入WT O后,中国高等教育出现了比以往更大的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自由度,大批外国高等教育机构进入中国高等教育市场,中国高等教育机构和人员也跨出国门办学或求学,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步伐比以前大大加快。这给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压力,形成冲击。
(一)中国与发达国家争夺高智能、高学历人力资源问题。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下,中国有许多能力强、专业水平高、外语功底好的大学生和高校教师及科研人员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被西方发达国家挖走。例如,近20年来仅美国就从中国掠走了15万本科以上的各种专业知识人才,其中约有5万人属于顶尖级人才。加入WTO后,出国留学人员大幅度增加,导致资金和人才的大量外流。这对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二)本土教育机构与外国教育机构争夺中国高等教育市场问题。
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凭借其资金技术、人才以及良好的国际声誉纷纷在我国设立合作办学机构以抢占我国教育市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信息传播的现代化,因特网教育有着服务方便、容易和自由的特点,同时也有可供选择的空间,因此易被青年学生接受。它突破了传统的国界,使我国传统的封闭式教育体系受到冲击。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远程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只有少数高校在进行试点。我国加入WTO后,美、英等发达国家大学和各种网络大公司凭借其技术装备优势抢占中国的网络高等教育市场,以扩大他们国际教育的功能和覆盖面积,这会对我国高校的优秀生源造成一定影响。
(三)本土高等教育与国际高等教育的衔接问题。国际高等教育输入我国,将会带来教育输出国的教育理念、教育投资方式和教育管理机制等。高等教育是一门科学,有着它自身的发展规律性;高等教育作为社会文化信息创造传播的中心,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具有与外界交换信息并不断自我更新的特点,这对我国基础相对尚浅的高等教育雅疑是一个机遇。如何借助国际交流使我国高等教育在广泛的领域追赶国际先进水平,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西方的价值观、政治观等西方文化将会贯穿在课程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直接影响到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确立,这将会增加我国高校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难度。
三、经济全球化下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改革对策分析。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形式应该由以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主的表层型国际化向以国际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为主的深层型国际化转变,要改变高等教育国际化仅仅局限于师生互换、学者互访、合作研究和学术会议等国际交流活动的状况,把培养知识面宽、适应性强、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世界通用人才及营造国际化的校园氛围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目标。因此,我们至少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出改革,采取对策:
(一)面向经济全球化全局,开放高等教育市场的同时应加强管理和指导。越是在大批国外教育机构涌入国门之际,越是要加强管理把握好办学方向。一些西方强势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通过教育文化输出,兜售他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以及文化理念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清优劣的同时,做到既能够引进国际办学资金和办学经验、教学师资以及优秀教材等,又能够确保我国高等教育不偏离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此,应该有一种机制来评估到中国办学的外国学术机构,而且评估内容应包括该机构在本国的地位。中国学者或国外一些比较客观的专家组织起来将会有助于评估一些潜在的外国合作者。同时必须重新考虑机构的动机、条件以及和国外机构达成的一些协议。外国机构提供了他们最好的专业和教师吗?有合适的绩效责任制度吗?教职员工和学校发展是否是协议中的一部分?外国人的“商业规划”是什么?经常反思这些问题,可以保证本国机构和学生最大程度地从中受益。另外,国家政府至少是省级政府应该有权去评估海外项目,当然评估过程应尽可能透明。20世纪80年代,美国许多低水平高等教育机构曾试图进驻日本但却得不到学生的青睐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力支持而主动退出的教训值得汲取。总之,一个好的合作者能够带来新的观念和高质量的教育,一个雅效的合作往往会使本国机构花费很多,学生却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和服务。
(二)树立高等教育的国际意识,从全球的角度和层面来考虑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如经济全球化中的人才全球流动问题,对我们的高等教育领域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路子。加大力度吸引国内外高级人才为我国高等教育服务,以往也有“走出去”、“引进来”的说法,但人数不多,形不成规模,人才争夺战将是一场持久战。又如,要在肯定本土高等教育正确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吸收国际上前沿理论学术成果和精品国际课程,以保持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科学性,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强化高等教育前瞻性。特别是在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时代,加强基础学科研究的同时,紧跟学术理论和科技方面国际前沿的发展步伐,甚至领先于国际发展水平,只有这样的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才不至于被高速发展的社会所遗弃。为此,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培养国际型创新型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将使我们拥有一个高素质的民众基础去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全球竞争。
(三)加快高校产学研集群化建设,积极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在全球的市场化转化。现在是高等教育在全球渗透的经济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要通过高校科技企业、科技园区的建设,推动高校产学研集群化,加速科技成果在全球的市场化转化。“从发达国家发展高新技术的历史来看,许多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科技突破都是依托高等学校产生的。每个世界著名的高新技术开发区都是依托于一所或几所研究型大学,如美国斯坦福科技园,俗称‘硅谷’,它是195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创办的,从此开创了高新技术园区的先河。日本的筑波科学城、加拿大卡尔顿高科技区、德国慕尼黑高科技区等世界著名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崛起,均得利于周边的大学林立。”我们应发挥我国高校拥有庞大人才库的优势,营造国际化的校园氛围,为经济社会的发展献策献力,以产业经营的理念来推动高校产学研集群化,从而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带动高科技企业、科技园区的建设。现在有高教背景的上市公司已经有几十家,相信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产学研集群化的发展前景是相当可观的。
发挥奥运精神,通过有效的改革步骤和措施,提高中国高等教育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竞争力,总有一天中国也会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受益者。
参考文献
[1] OECD.教育政策分析2002[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 ,P101.
[2] 李聪明.论经济全球化与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J].集团经济研究,2001(10).
[3] 区向丽.高等教育国际化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J].经济师,2001(3).
[4] 崔承琦,吴桐.略论高校与高新技术产业关系[J].学术交流,2001(9).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在昆虫分类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尝试下一篇:影响英语快速阅读效率的因素及证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