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上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几点体会

[复制链接]
查看: 878|回复: 2

5万

主题

8万

帖子

1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89561
发表于 2020-8-16 03:27: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图分类号】G 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019(2008)10-0121-01
  
  何为思维?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进行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揭示了事物本质和规律,是人类认识活动的高级形式。人的思维能力越强,预见力越强,适应力也越强。思维能力是人的智力的核心。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阶段,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是教学的中心任务
  
  一、丰富具体经验,促进概念的理解。
  
  从教育理论中知道:中学生学习时一般都遵循“感知――表象――概念”这一认知规律。它告诉我们:思维分具体形象和抽象逻辑两级,后者以前者为基础。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如在具体经验的基础上能借助词语理解概念,运用概念来进行分析推理,并且思维的深刻性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在文学作品的学习中能充分领会寓言、格言等的隐义和转义,能分析人物的内心状态。但是他们容易被具体的事实材料所吸引,思维的发展还较多地依赖直观材料和具体经验。况且具体经验愈丰富,越有助于对概念的理解,也就越有助于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认识到不是年龄小才用到具体形象思维。事实上画家作画,作家构思场面等都要用到具体形象思维。前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坦指出:“任何思维,不论它是多么抽象的和多么理论的,都是从分析经验材料开始,而不可能是从任何其他东西开始的。” 因此,想方设法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具体经验,也是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打基础。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雅论知识的理解还是概念的形成,常常是从语言材料开始的。语言材料积累越丰富,越有利于语言感悟能力的提高,也就越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这种感悟能力的提高,不只是靠我们对课文字词句段篇的条分缕析来形成的,更多是靠我们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悟――即我们东方传统的思维方式――直觉思维来形成的。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即是这个道理。它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要先重“读”:课前要预读,课堂上要多读。这读,包括默读,诵读,听读,带问读,读读议议;读重点句、读重点段、读全文。同时,还要注意指导朗读的技巧,读准语气,读出情感。如《金黄的大斗笠》(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课本第一册)一课,描写了几幅风雨图画,表现了姐弟之间的手足深情。文章语言轻快优美,充满诗情画意,富于童趣。教学中,抓住生动的句子多读,读准文章欢快的语调,读出弟弟调皮欢乐的语气,则文章所描写的富有诗意的雨景,姐弟活泼可爱的形象连同那些简短而生动的句子就能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这就为学生今后的阅读与写作积下生动深刻的感性经验。这种效果绝不是要经过教师的条分缕析才能达到的。如果我们不抓住这点,则是此课教学的极大过失。
  
  二、精心设问,注重论争,展现思维过程。
  
  思维是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其中使用词语越准确,分析推理越严密,步骤越明晰,则反映思维能力越强。因而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问,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争论,运用准确的语言组织,展现思维过程,必然可以大大提高抽象思维水平。
  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里面写到“我”交钱给那个卖牡蛎的人时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可以抓住这句话设计几个问题:为什么这里一连用了三个复指句,后一句还加上一个“亲”字?为什么用“心里默念”而不用“想”字代替?结合“我”对于勒狼狈愁苦的外貌观察和“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想想“我”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学生要回答这几个问题,既要对词语进行比较,还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抽象概括分析推理,透过词语句子深入人物的内心,透过表象看本质。既让学生懂得词语精确运用的重要性,又以此出发组织语言进行严密的推理表达,从而提高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与思维能力。
  应该指出,问题的设计要根据启发性原则,要有助于激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如教古文《狼》(选自《聊斋志异》)(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可以在导入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狼的狡猾是非常出名的。一个傍晚,一个屠夫孤身走在回家的路上,被两只狼在后面紧紧地盯上了。那么在这则故事里狼是如何狡猾的呢?”这样的问题扣人心弦,学生当然乐于思考了
  当然,对问题设计的处理并非是提一个答一个的形式主义。可分两种情况,一是在粗读课文时设计一组问题让学生边读边想。如教学《白杨礼赞》(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可设计这样一组问题:
  《白杨礼赞》的题眼是“赞”,作者为什么要赞白杨呢,边读边思考:白杨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具有什么样的形貌和气质?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这组问题有助于学生了解内容和结构,突出重点。二是在深入学习时学生思维最易“卡壳”的地方提出问题,让学生深思或争辩,使学生能“恍然大悟”、“喜从中来”。如教学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深入理解词句“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时可提出一问:满月是最亮最美的,为什么这里“我”却对月亮进行责问呢?学生一时思考不出来,可以进一步启发:八月十五,许多在外打工谋生的人都不辞劳苦赶回家,为什么呢?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终会明白:满月勾起了“我”的思亲之情,加剧了“我”与亲人离异之痛。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浅析体育课如何吸引学生
下一篇: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902
发表于 2020-8-16 03:28:45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有奥鹏论文格式模板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642

帖子

546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464
发表于 2022-3-13 09: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雅宝题库就是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