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广,活动课程越来为广大师生所重视,特别是数学活动课,更是受到教师的青睐。那么,一堂数学活动课怎样才能真正的活起来,笔者认为主要还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活”在内容上 教材是数学知识的载体,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识对象,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同样的课本、同样的教材,有的学生学到的知识多,有的学生学到的知识却少。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突破教材的束缚,大胆地挖掘教材和处理教材,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及教材前后的衔接,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对教材内容进行改编和加工。使教材的内容更丰富、更生动、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就是“活在内容上”。教师在实际教学时,要从以书本知识为出发点向实际生活为出发点转化,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情和情景去学习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如在教学第二册“我们学过的数”这一课时,笔者是这样设计教学内容的:先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内容,让学生根据教科书上的插图,用所学过的数字来表述。学生可以回答“家里有5个人”、“奶奶今年58岁。”、“妈妈比爸爸年轻3岁”等等。但是这些表述内容层次都是比较浅,没能真正反映出数字的内涵。因此,笔者在此基础上就突破教材的局限,努力挖掘数字的内在含义,并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加入温度、长度、重量、基数、序数等概念的表述,逐步引导学生说出“今天的气温是28℃”、“妈妈的身高是1 5cm”、“爸爸的体重是 5kg”、“我坐在第三排第五个”通过这样大胆的创新,赋予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情景。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活跃学生的思维,而且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2、“活”在形式上 数学活动课顾名思义就是“数学+活动”,要活动就必须要有形式,形式是数学内容的载体和实现目标的手段,也是区别于课堂教学的主要特点。作为数学活动课主导演的教师必须摆脱传统课堂教学中惯用的教师讲习题,学生练习题的形式,采取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如,动手操作、数学实验、数学竞赛等形式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如,在学习“长方形的认识”这课时,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个长方形的盒子,通过让学生先剪解长方形各个面,再比较剪下各个面之间的大小、形状,最后将各个面复原这一系列动手操作使学生感知长方形各个面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长方形的性质。
总之,数学活动课应注重活动的形式,通过活动发展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数学认知领域,激发学生数学潜在智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活”在时间上 时间是保证数学活动效果的重要条件,虽然各学校已经按国家教学计划进行了统一安排,将数学活动课列入课程表,并且在数学计划中占有了较大的比重,但重点还是安排学生在校时间,没有着眼于学生的余暇时间。在我国小学生的余暇时间(寒假、暑假、节假日)单以日数来计,要占全年的40%以上。这是一笔可供开采的时间资源,我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积极开采这些时间来为学生开展多种形式,内容丰富的数学活动课。如组织学生进行数学方面的夏令营、参观、竞赛等活动,另外结合这些活动让学生自行设计活动的方案。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余暇生活,又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同时还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有所得。
4、“活”在空间上 时间上“活”了,使得活动空间的“活”也成为可能,教师和学生可以依据自己教材的内容和具体需要,选择活动的空间。教师可把教室、校园、社区乃至社会作为数学活动课的空间。如可以在教室内进行新知的教学、在阅览室统计数字、在电脑房设计活动方案、在科技馆开展竞赛等等。打破学科课堂那种单以教室为主要活动空间的传统模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而有弹性的学习天地。
数学活动课为学生发展特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灵活的学习内容和形式、灵活的时间和空间都是发展学生特长的重要保障。除此之外,在活动中还应该深入细致地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点,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帮助学生选择活动内容,确定具体活动计划。使学生在活动中能够受到情感上的愉悦,全心全意地喜欢数学活动课,从而使数学活动课取得最佳的效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语文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下一篇: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