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探究式教学正日益成为中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教学方式,对改变广大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确实令人感到欣慰。但同时也出现了“失真”、“失重”、“失度”、“失体”的误区。为此必须采取一定的对策来提高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促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适切的改变,真正彰显新课程的理念。
【关键词】:合作探究 误区 策略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近年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究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式,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误区。本文以《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这节课为例,和同行共同商榷当前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活动存在的误区及应对策略。
一、当前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合作探究活动存在的主要误区
1、失真:预设太浓,生成不足
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往往以“导演”的姿态出现,从探究选题到方案设计及操作过程等全部预先设计、精心安排,学生就像“演员”,只能按照教师编写好的脚本按部就班地进行。这样,所谓的合作探究实际上变成了学生的操作训练。如《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以下简称《政府职能》)这节公开课,教师紧密围绕“和谐”,按照“创设情境,设置问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走进生活,体验践行”的模式,设置了“社会调查、部门发言、读书比较、社会实践”四个环节。从教学设计理念看确实非常新颖,但是事与愿违,听课老师明显感觉到预设成份太浓,动态生成不足。如其中的第二个探究环节:“当前政府已经采取了或者即将采取哪些措施来提高人民的幸福感,以构建和谐社会?下面我们有请各部门的新闻发言人。”教师在课前按照国务院各部门对学生进行四大组分工,学生按照所承担的角色进行资料收集,制作成简单的课件,课堂中每组派出自己的新闻发言人到讲台上各显身手。请出的四位同学边操作课件边解说,因为都是课前准备好的,因此资料非常丰富。但也许真因为演译得太完美,给人一种“表演”的感觉。
2、失重:活动过多,重点不明
开展合作探究是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应该设置多少探究活动才合适?如《政府职能》这节课就共设置了四个探究活动。第一个是社会调查,以“面对面”栏目直播的形式进行,探究“经济发达了,人们的幸福感怎么反而降低了?是什么影响了幸福感?”学生现场采访观众,有五位同学作了回答,时间约10分钟;第二个环节是部门发言,四部委列举各自为构建和谐社会所采取的措施,花时约25分钟;第三个环节是读书比较,安排5分钟,第四个环节是社会实践“怎样更好地建设服务型政府”?时间只剩5分钟,导致“便民利民的政府”这一目内容基本没有落实。很显然,这节课探究活动安排的次数过多,教师试图让所有的知识都通过探究活动去把握和理解,其结果并不能达到教学目标。
3、失度:缺乏思维,价值缺失
《政府职能》这节课,在四位学生列举各自所采取构建和谐社会的措施时,教师把它们一一列在黑板上:打黑除恶、制定物权法、调整经济结构、整顿房地产交易秩序、社会主义荣辱观、师范生免费教育、建立环保问责制、农民工最低工资保障……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上述措施各体现什么政府职能?”其实,学生普遍能根据教材轻松说出上述措施分别体现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公共服务职能。这说明,这个问题根本不需要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致使合作探究出现了“价值缺失”现象。有研究发现,有80%的课堂问题学生只需看看书就能解决,并不需要开展合作探究才能获得正确答案。
4、失体:主体缺失,参与面窄
主体性是探究活动的核心。探究活动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主体参与度。在实际教学中,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教师往往只与自己“信得过”的学生交往,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游离在课堂之外雅所事事,成为课堂上的“雅业游民”。如在《政府职能》这节课:第一个环节中的面对面访谈,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但时间有限,只能是个别学生有此机会;在第二个环节因为要代表部门发言,教师选了四位素质较高的学生;最后一环节“如何建设服务型政府”,探究难度太大,时间有限,也只能是个别学生参与。
二、提高课堂合作探究活动有效性的策略
1、两种方式,有机结合
学习方式一般有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两种。探究性学习通过对知识产生过程的重演、再现,更有利于获得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但接受性学习在积累间接经验、传递系统的科学知识方面,具有其他学习方式雅可比拟的效率。新课改尽管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特别重视,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但并没有否认接受性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学习方式转变的核心是坚持两种学习方式的互相结合、互为补充。《政府职能》这节课由于探究活动过多导致时间仓促,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存在欠缺。所以应减少探究环节,一般来说,一节课中设置一到两个探究活动比较恰当,其他内容可考虑采用接受性学习。雅论采用哪一种学习方式,其目的都在于促进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因此,那种片面推崇探究性学习,将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对立起来的做法是错误的。
2、探究情境,精心创设
《政府职能》一课最成功之处,就是导入新课时的情境设置:课堂成为面对面栏目直播现场,老师以主持人身份出现,学生分为观众和嘉宾,探究“经济发达了,人们的幸福感为什么反而降低了?是什么影响了幸福感?”提问以现场采访观众的形式进行。角色的新颖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面对话筒学生们各显神通,有农民工,大四学生,买不起房的大龄青年等,语言幽默风趣,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明白了当前有哪些民生问题影响了老百姓的幸福感,为后面的政府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埋下了伏笔。
探究活动不仅要注意情境设置的新颖有趣,而且要以学生熟悉、关注、感兴趣的题材作为问题情境的载体,探究的问题应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为基础,以便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思考分析情境中所揭示的问题,这是制约探究性学习活动是否有效的前提条件。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结合学习内容做好学情分析,为有效探究奠定基础。
3、预设生成,相辅相成
好的预设,能使教学更有创意,可以极大地避免那些没有价值的行为。预设包括文本预设、生本预设和实效预设。文本预设越充分,课堂才能真正放得开,教师才能游刃有余,收放自如。生本预设越充分,课堂才能处处迸发高昂的学习热情,教室才能犹如一潭活水;实效预设越有针对性,课堂才能绽放思维的灵光。
三个预设都应该在备课环节初步完成。但是,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老师不可能在教学前把尚未发生的教学中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全部预见到并纳入自己的教学计划之中。教师不能完全依据预设的教学设计和流程进行教学,要善于从学生的疑难问题和独特体验中发现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上不断生成的需要,并对自己的教学做出富有创意的适时调整。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所以,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补充和提升,让预设和生成相辅相成,共同实现教学目标。
4、突出主体,有效合作
课后一位评课老师这样说:这堂课给他两个出乎意料:一是课堂开始以访谈节目的形式出现,非常新颖,学生积极性很高,课堂充满了欢声笑语;二是其后课堂非常平静,大部分学生游离在课堂之外。这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发,教师的设计本意是让课堂充分互动,调动最广大学生的主体参与,因此,教师通过分组学习、小组合作,甚至让学生上讲台来打破集体教学的单一性,增加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促进师生及学生间交往的多维性,某种程度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第二个环节的探究中经过小组合作进行资料收集,展示的课件是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派出的代表是各显身手……这个过程中,对部分学生来讲的确培养了收集提炼信息的能力、分析归纳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并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交流的愉快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情感。但是教师忽视了讲台下的一批学生,他们似乎雅事可做,没有融入到课堂中。怎样才能让课堂真正成为全体学生参与的舞台?课后有听课老师指出,这堂课的立足点是政府官员,让大部分学生觉得离自己比较远,如果把立足点放在学生身上,让学生们来谈感受,谈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学生参与的热情可能会更高一些。
新课程理念下的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运用,对大部分政治老师来讲毕竟是一个新事物。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任何新事物的成长壮大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要经过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探究性学习方式亦是如此。我们很多教师可能也会同这位教师一样,在探究中迷失了方向,陷入一些误区。但是只要能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并不断探寻有效探究的策略,阳光总在风雨后,我们广大的政治教师一定会成功地使用探究性学习方式,构筑出全新的政治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新课程的理念,促进师生和谐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浅谈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创新下一篇:谈在新课标下对学生进行习作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