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场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而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索、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较少,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也不多,依靠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则更少,被动接受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很难实现对数学的真正理解,更不可能有效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实现有效教学,达到高效课堂的关键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那么教师应如何致力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有所体验和感悟。
一、改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从“说数学”变为“做数学”。
教师应努力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操作和实践活动,不断丰富感性认识,把握数学内在规律和本质。这样,学生在应用与创造时才能有感于物,有悟于心,触类旁通。例如:教学《点到直线距离》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画一条直线,然后确定直线外一点,引导学生从这一点向直线画一条垂直线段及几条不垂直线段,进而引导学生量一量、比一比,学生在这一系列操作、实践过程中获得体验,进而感知到“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线段中垂线最短”,从而获得对垂线性质的认识,最后教师不失时机的加以引导、归纳,得出“点到直线的距离”这一概念。同样,学生获取“平行线间距离相等”这一认识,也是在教师的引导组织下,通过一系列操作实践活动过程中得到的。又如,我在教学对“长方体特征”认识时,我先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在生活中到处都是),上课后,我先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比一比”等一系列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取对长方体特征的第一手感性材料,然后将长方体特征系统归纳成表格,学生一边体验、感知,一边填表,这样学生对长方体特征认识框架构建起来了。
二、改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
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经历问题的提出、结论的概括、公式的推导、规律的寻找乃至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发展数学智慧的创新能力。例如:教学《混合运算顺序――乘法和加减的混合运算》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提出这样一个数学问题:买3本笔记本(每本5元)和一个书包(每个20元),一共需多少元?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要知道一共需多少元,在书本价钱已知情况下必须先知道3本笔记本共需多少钱,学生列出“3×5=15(元)”这一算式,然后用“15+20=35(元)”解决问题,接着引导学生列出综合算式“3×5+20”。学生已经有前面的知识经验,自然知道在“3×5+20”这样综合算式中应先算“3×5”,然后用得数加20,最后引导学生回顾反思学习过程,水到渠成,“乘法、加法混合运算顺序”在学生头脑中浮现出来,教学乘减顺序相同。又如,我在教学《 的乘法口诀》推导一课中,我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动手用小棒摆一个六边形,数一数需 根小棒;然后用小棒摆2个六边形,算一算需多少根小棒,学生列出加法算式“ + =12”;接着我让学生利用对乘法含义的认识,引导他们列出乘法算式“2× ”或“ ×2”,在此过程中学生自然知道“2× 或 ×2”与“ + ”结果相同,都是12,最后引导学生推导乘法口诀:因为“2× ”与“ + ”相等,都是12,所以得出口诀“二六十二”,依次类推……。
三、改善学习方式,要努力引导学生质疑反思。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反思,敢于向其他学生挑战,敢于向老师挑战,敢于向课本挑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其是否合理,价值有多大,教师都要给予肯定、鼓励和引导,以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我在平时教学中非常注重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数学问题,同时采取多种评价方式予以表扬和鼓励,激发他们问题意识和求知欲望,并随着教学过程进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甚至“异想天开”。
四、改善学习方式,要关注学生差异。
教师应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采用合理的方式,引导学生根据各自的认知背景,展开有层次的数学学习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例如:教学一年级小学生“加法”运算时,对于有学习困难的学生,我让他们通过操作学具(摆小棒等)获得计算结果,然后逐步引导提高。而对于学优生则鼓励他们抛开学具直接想“数的组成”来计算结果。又如我在教学“进位加”或“进位减”方面内容时,对于学困生我仍允许他们通过操作学具,直观理解算理进而掌握算法。而对于学优生则更注重唤起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新知。
五、改善学习方式,要给学生提供小组合作学习的机会。
根据教学需要,教师应适时地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在得出规律性结论之前引导学生讨论;在理解知识的关键处引导学生讨论;在教材出现难点、学生理解受阻时,引导学生讨论;某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或多种解题思路时,引导学生讨论。这种小组成员间的交流与讨论能让学生充分展示各自的思想方法和思考过程,使学生在相互启发中获得新的认识。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努力增强课堂互动的有效性,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表达和反省,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聆听、评价、补充和争论,使合作学习形成组内合作、组间补充的良好格局。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和组织,避免“表面看热热闹闹,实际一团糟”的失控局面。同时要注意“异质分组”,另外还要注意讨论要适时(即何时需交流)、适度,避免学生在讨论时教师“袖手旁观”现象,教师要积极参与、耐心倾听,并适时予以启发和点拨,以期达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效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低年级阅读教学之我见下一篇: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堂发言积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