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径动运动员具有运动强度大、比赛紧张激烈、个人竞争性强等特点。在少年业余田径训练中,一些教练员往往只注重身体和技术主面的训练,并不重视对运动员的心理训练。而事实上,在中学生田径比赛中,运动员的情绪状态对成绩影响很大。比赛时,一些成绩较好的中学生运动员由于心理紧张,不能发挥自己应有的水平甚至导致失败。如果运动员比赛所需的心理品质、个性心理特征发展不好,很容易产生过度紧张心理状态。
一、中学生运动员比赛心理状态分析
1.比赛心理过度紧张状态的特点与表现
从心理上讲,体育运动竞赛中,当情绪兴奋乃至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发生混乱时,容易引起行为控制失调,以至运动员不能发挥水平,这种状态称为过度紧张状态,亦即通常所说的“怯场”或“恐惧”。根据青少年发育的特点,中学生运动员在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时,心理方面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因此依赖性较强,心理素质极不稳定,当他们遇到重大比赛时,很容易产生过度紧张,处于过度紧张状态下的运动员往往心绪紊乱程度提高,视野缩小,知觉范围狭窄。过度紧张会使人的认知方式不当,比赛中不是反应慢了,就是提前反应,严重者出现肌肉僵硬、动作不协调,从而影响比赛成绩。
2.产生比赛心理过度紧张状态的原因
第一,中学生大脑神经活动机能的主要特点是兴奋性比较高,遇到重大比赛易过早兴奋,或兴奋时间过长而转为过度紧张。
第二,中学生运动员参加重大比赛往往对场地、器材、裁判、观众等外界因素感到不适应,从而引起过度紧张。
第三,正式比赛时因教练员不能进场指导,那些依赖性强的运动员往往在强手面前不知所措,也容易造成紧张。
第四,教练员对运动员提出的要求过高,或运动员自己对比赛成绩抱有过高的期望,都容易造成过度紧张。
第五,过度紧张状态所引起的不安反应(如心率快、出汗、头晕、尿频等症状)被运动员认知后,所产生的焦虑会进一步加深情绪的不安,从而引起恶性循环。
第六,与参赛者的个性特征有关。崇尚“完美主义”或情绪不稳定的中学生,容易引起过度紧张。
二、预防和抑制运动员过度紧张状态的对策
1.从运动员入队开始,教练员必须有计划地实施系统的心理训练,做到身体训练、技术训练、心理训练同时抓。
在中学生田径训练中,教练员必须学会把技术训练与心理训练有机结合在一起,这样可以改善中学生运动员的各种感知过程,形成各种精细分化的感受性和专门化知觉,如速度感、距离感等。重视发展记忆、想象、思维的能力,从小掌握各种心理调整、心理调控的策略和技巧,如掌握肌肉随意放松的方法和调节呼吸的方法,能够转移注意和思维,组织和动员意志力等。学会保持和恢复心理旺盛状态的方法,如掌握用语言的自我暗示方法和自然的心理调节方法。根据运动员的个性心理特点和类型,把念动训练与准备活动、放松训练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动作技能的形成和巩固,还能有效地集中运动员的注意力,消除比赛时的紧张情绪。此外,应重视培养运动员独立参赛的能力,从小事入手,在热身赛、测验赛,以及一般性的比赛中,教练员要放手让他们参赛,平时训练时多指导,比赛时多放手,不要当保姆式的教练员。
2.切实抓好比赛前的心理训练,调节好参赛心理状态。一般安排在赛前2-3周开始,主要是让运动员在出场比赛前进入准备状态,以及在整个过程中保持最佳竞技状态,其主要特征表现在有自信心,有一拼到底夺取胜利的愿望;情绪十分稳定,有控制自己的动作、心境和情感的能力。赛前心理训练的内容和任务包括:对比赛的具体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地、条件、裁判规则等情况有清楚地了解,并做好在上述条件下去发挥技术水平的准备,设法了解对手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对自己夺取胜利的可能性有坚定的信念;克服比赛的各种消极情绪,形成并保持朝气蓬勃的情绪状态,对应付紧张激烈的比赛有较好的思想准备。
(作者单位:海门市海南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高中音乐教学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尝试下一篇:大学生德育考核体系的建立和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