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调节是指在课堂多维对话过程中,教师借助言语、非言语信号(含面部表情、手势、神态等),作出及时、科学的现场调节的一种教育教学行为。然而,有些课堂在教师调节的处理上有失偏颇。具体表现在:随意型,教师调节缺乏整合与深度;认识模糊型,教师调节缺乏可信度;作秀型,教师调节缺乏力度。教师调节是在动态的课堂中生发出来的瞬间完成的教学行为,根本不可能在课前预设。那么,教师调节怎样才能及时、有效呢?笔者认为必须抓住教师调节的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围绕学习目标――教师调节的指向性
教师调节要先立足文本,围绕“三个维度”的学习目标精心预设,对于教材的重点、难点要了然于心,提出的问题要抓住文本的关键和本质。而后,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现场的学情,把握提问的技巧和策略,注意运用归纳和合并的方法对问题进行整合,尽可能设计容量大的问题,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和效度。最好是由一个问题的提出牵动一些句子,一些段落,乃至全篇。如教学《月亮湾》时,教师可以抓住文章中“美丽”这个关键词,让学生找、画有关的句子,并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这个训练点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既有语言训练的价值,又有助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既给了学生大量的时间走进文本,阅读、体悟语言文字,又教给了学生“瞻前顾后”、抓住联系、整体把握等阅读方法,在知识自主建构的过程中促成了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二、树立课程意识――教师调节的过程性
王崧舟教师执教的《鸬鹚》,有关“一抹”的教学至今令人回味。王老师先通过换词让学生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接着让学生再读课文,看看这“一抹”,到底抹出了什么?当学生的回答都集中在水面及水面上的物体时,王老师做了巧妙地调节:“别把渔人给忘了呀!这一抹,更抹出了渔人的什么?”学生思维的闸门又一次被打开,有的说抹出了渔人的笑容;有的说抹出了渔人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还有的说抹出了渔人美好的生活。不难看出,王老师语言训练的课程意识贯穿教师调节的全过程,紧紧扣住“一抹”这个词,带领学生沉入文本的大背景中潜心体会,从而将词语教“厚”,学“丰”。学生在教师调节中,由一个词语想开去,到广阔的思维空间中,再用语言描述脑海中联想的画面。这样,词语表达的意思就立体起来,生动起来了。
三、调控最佳时机――教师调节的灵活性
1.教师调节用在认识模糊时
薛法根教师执教的《卧薪尝胆》,在大家讨论“勾践需要卧薪尝胆,我们要不要卧薪尝胆?”时,有同学认为“没有仇,没有恨,不必卧薪尝胆。”“我们的生活很幸福,不需要这么苦。”薛老师顺着学生的思想走向做了有效地调节:“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的这句话,为了中国的航天事业,中国科学家卧薪尝胆几十年,终于将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了太空。你说,中国科学家有仇恨吗?他们是否每天都睡在柴草上,每顿饭前都要尝一下苦胆?”前后观点的矛盾让学生茅塞顿开,有的说:“老师,我觉得我们需要卧薪尝胆。比如,中国足球队要成为世界冠军,就必须卧薪尝胆。”还有的说:“我们学校正在创建实验小学,也需要卧薪尝胆。” ……从而,学生领悟到“卧薪尝胆”蕴含的精神:忍辱负重、发愤图强、坚持不懈。薛老师课堂上的有效调节,真正把语文课上成了一种文化,使得语文课充实、丰富、丰厚起来。
2.教师调节用在发生意外时
我执教的《槐乡五月》,在“让学生自由读读课文,画出觉得写得美的句子。”这一环节中,发现部分学生雅精打采,坐在后排的一名学生居然在书中的插图上乱画。怎样通过教师的调节,焕发出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呢?于是我一改教学预设,让学生给书上的画取个好名字,并提醒学生要认真读书,答案全藏在书本里。学生兴趣盎然,大声朗读起来,有的摇头晃脑,有的圈圈画画,一张张脸显得有些兴奋。果然,交流精彩纷呈。毋庸置疑,教学预案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操作过程。但教学中如果出现了意外的事件,尤其是出现了精彩的生成资源时,教师不要拘泥于教学预案,而要从课堂的实际出发,即时生成教学机智,随时调整课堂教学的步骤,控制好教学的节奏,促进更有效的课堂。
3.教师调节用在偏离文本时
在某教师教学《别把花草弄疼了》,师生围绕“当你看到不爱护花草树木的人和事时,你心里会怎样想?”进行交流时,一名学生义愤填膺地回答:“我真想上去揍他一顿。”如果教师只是微笑着点头,用手势示意学生坐下。那么,这种借用非言语行为进行的教师调节,从精当性和针对性看,雅疑是一个失误。这时,执教的教师利用教学机智作了有效地调节:“以‘他山之石攻玉’――非要用武力来解决问题吗?”借机导入,引发学生发表见解,以回到文本的价值取向中。这既拓展了语言训练的空间,又帮助学生提高了认识。可见,学生的错误也可以当成一种教学资源,教师调节得法,课堂仍会因“错误”而精彩。
课堂是多维对话的动态过程,其间会有很多的不确定性。有效的课堂离不开教师的有效调节,这就需要教师既具有预设的目标意识,又具有生成的机智意识。总之,教师调节只有围绕学习目标,树立课程意识,调控最佳时机,语文课堂才会充满生机,才能走向高效。
(责编 张亚莎)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回归真实课堂 追求有效教学下一篇:关注语言形式,提升语文素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