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效课堂 网络护驾导航

[复制链接]
查看: 679|回复: 1

5万

主题

8万

帖子

1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89630
发表于 2020-8-16 16: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的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然,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找准有效的整合点,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积极探索学科整合的内在规律,着重在情境设置、突破重难点、学练结合、拓展延伸等环节上寻找整合点,充分运用计算机资源为语文教学的有效实施做好铺垫,上出具有语文味的整合课,使学生在语文素养、收集信息能力等方面均得到较好的发展。本文试以苏教版小学第八册第七单元《黄河的主人》一课的教学为例,就合理而有效的整合作实践上的探索和理性上的思考。本文通过阅读教学现状的窥视,对阅读教学改革作实践上的探索和理性上的思考。
  一、解读教材,分析学情――为学生架设通向文本深处的快速通道
  《黄河的主人》是我国著名散文家袁鹰的一篇叙事性散文,原为《筏子》。作者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黄河那不可阻挡的磅礴气势,以及羊皮筏子在奔腾咆哮的黄河上鼓浪前进的壮观场景,进而赞颂了黄河艄公机智勇敢、不惧困难的精神。教学的重点是通过感知羊皮筏子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的惊心动魄的景象,体会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和机敏。
  可是,大多数学生对黄河的印象仅仅停留在泥沙多、河床高的层次上,而对黄河某些河段的险峻没有直观的认识,更没有见过羊皮筏子,所以对艄公精神的理解往往会成为空中楼阁。教学的难点正在于此。
  要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就必须把一个可触可摸的、可惊可怕的黄河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清晰地呈现出来,再把羊皮筏子放到这个形象体系中去,突出其“小”和“轻”,与汹涌的黄河形成鲜明的对比。只有这样,学生对艄公精神的解读才能水到渠成。
  在背景资料的提供、直观形象的构建、氛围情境的营造、互动对话的生成上,网络具有雅可比拟的优势。所以,这节课的教学如果借助网络环境来完成,会有很好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网络是工具、是支撑,语文是中心、是重点,不能让网络喧宾夺主。目前,网络环境下的学科教学有“泛网络化”倾向,有为用网络而用网络之嫌。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力求让每一个环节都指向语文,都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服务。
  基于网络环境服务于语文教学的理念,设计中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难点、达成目标:(1)学生自由浏览与黄河有关的视频、图片和诗词,从多个角度去感受黄河某些河段的险峻。(2)补充羊皮筏子的历史、制作过程和皮筏在激流中鼓浪前进等图文结合的资料,让学生真正认识羊皮筏子,感受到它的“小”和“轻”。(3)课文某些段落以更便于诵读的诗的形式出现,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不同风格的音乐,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读出对艄公精神的个性理解。(4)通过网络留言簿畅谈体会和感受,在互动生成中深刻领悟“黄河主人”的机智勇敢以及勇于与大自然抗衡的不屈精神。
  二、准确诊断,有效实施――以专题网站作为深入文本的有力支点
  1.情境再现,丰富感知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让学生亲身感受文本所展现的情境,当是这篇散文教学的开局之举。然而,生活在我们这个地域的四年级学生对黄河浊浪排空的景象记忆是肤浅的、模糊的,甚至是空白的。学生经验与阅历的缺失,定然要影响和制约对文本情境的解读和感悟。如何穿越时空的阻隔,把黄河汹涌澎湃、不可阻挡的磅礴气势呈现在学生面前呢?
  教学伊始,我便让学生进入专题网站中的“走近黄河”栏目,引领学生浏览有关黄河的图片、视频和诗词。在这一过程中,信息技术将图文影音融为一体,创设出直观、优美的情境,立体、生动地展现出黄河的磅礴气势。学生身临其境,学习兴趣特别浓厚。
  2.资源优选,自我建构
  “看皮筏任意颠簸,寻精神根源所在。”一个看似简单的羊皮筏子何以让艄公在滚滚洪流中驾轻就熟、操纵自如呢?学生难以理解,却很想知道答案,知识的盲点点燃了寻求新知的欲望:皮筏是用什么做的?它和竹筏有何区别?
  我根据文本的内容,在专题网站“羊皮筏子”栏目下提供了“皮筏漂流”,学生通过单击此链接,便可以了解羊皮筏子的历史、制作过程和皮筏在激流中鼓浪前进的场景。丰富的材料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自我建构新知的平台,学生在与网络的互动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羊皮筏子――这一艄公精神得以呈现的载体在学生的心头烙下了深深的印痕。
  3.音频烘托,个性诵读
  艄公心系乘客,凭着一根小小的竹篙,在惊涛骇浪中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真正的主人。文章结尾的点睛之笔使艄公的形象变得更加丰盈高大。如何让这段富有情感的文字直抵学生的心灵深处,从而在个性化朗读中与作者产生共鸣呢?
  我们都知道,音乐是情感的催化剂。不同的旋律,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因此,我在网站中预设出几种不同风格的音乐,这些音乐有凝重的,有舒缓的,有惊险的,有深情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自由选择配乐朗诵。这一环节中,学生在个性化理解的基础上,通过音频烘托,反复涵咏,读出了形,读出了情,读出了神,使得他们对艄公精神的理解与文本、与作者、与自己的心灵获得了和谐共振。
  4.在线交流,活化积累
  学习文本的最终目的是汲取文本的营养,发展思维,获得言语成长,提升思想价值。对于这样一篇情文并茂的散文佳作,我们应当如何利用其内容和语言的资源优势,指导学生盘活课堂语言积累,实现言语增值呢?
  在本课的最后环节,我设计了一项学生自主实践活动,即以“××,我想对你说”为开头写一段话,利用网站提供的留言簿功能实时提交。网站这种在线交流、及时反馈的功能,拓宽了学生的参与面,突破了课堂教学的时空界限。
  三、技术回眸,实效检视――品信息技术支撑语文教学的高效功用
  日新月异的网络信息技术为人类的学习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它一方面将多种媒体形式(文本、图像、音频、动画等)融合在一起,从而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表征形式;另一方面也为我们提供了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利用雅限信息的机会,建立了一个可以充分共享与互动的天地。如今,新课改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雅论是课程资源的配置需要,还是教学方式转变的需要,创新教育都给传统教育带来了强大的冲击力。
  诚然,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但教师一定要注意的是:整合不等于混合,信息技术是为语文学科的教学服务的,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教师不能为了显示网站的精彩,过分强调信息技术的运用,而忽视了教师在教学中应起的主导作用,师生交流被计算机所取代,这样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课堂。要达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语文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重难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找准整合点,充分运用计算机资源上出具有语文味的整合课,提高语文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实现课堂最优化。
  纵观本课,网络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既充分展示了网络信息量大、操作简单快捷、形象直观的特点,又给语文课堂注入新的活力,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更好地促进师生互动,打造出高效的语文课堂。
  (责编 陈剑平)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让学生真正享受“口语交际”的快乐
下一篇:《晏子使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902
发表于 2020-8-16 16: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雅宝题库交流网,可以欣赏到这么多的好论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