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是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数学活动。”因此,有效课堂的最佳落点就在于学生能否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营造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一、创设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乐于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小学生身上,这种需要尤其强烈。”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那么,如何营造民主气氛呢?
1.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建立师生平等的关系
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经常走到学生中去,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感到教师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2.教师要有科学的评价观,尊重、理解和宽容学生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面对全体学生的意识,允许学生犯错。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每一位学生,不管学生在哪个方面有进步,都应积极欣赏和鼓励。在学生有错时,教师更不能过分地批评和指责,而应该积极提供机会和时间促使他们积极悔过,从而让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关心着我”,从而更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3.教师要经常与学生拉家常,关心学生课余生活
教师要通过与学生谈心、拉家常来缩短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有亲近感,正所谓“亲其师,方可信其道”。
二、精心设计教学预案,吸引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要努力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精心设计好教学预案,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入手,把学生吸引到教学过程中来。
1.从情境入手,激发主动参与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是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推动个体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就会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主动性,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如教学“表面积和体积的比较”一课,我就充分利用班级内一对双胞胎姐妹为素材创设情境,进行导入。“我们班上有一对双胞胎姐妹――梦佳和梦琦,你们都认识吧?她们在一起玩的时候,你们能很快地把她们区分开来吗?为什么都能区分开来?有什么诀窍吗?其实,我们只要知道她们两个有哪些不同之处,尤其是比较明显的地方,还是能区分谁是梦佳,谁是梦琦的,是吧?那我们前几天学习的表面积和体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怎么来区别呢?”由此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自然地去找到表面积和体积的不同之处,此时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需求,这样的学习学生怎么会不主动积极地参与呢?
2.以体验成功为核心,吸引学生主动学习
人在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和胜利的欣慰后,便会激起再一次追求成功和胜利的信念与力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予以成功的期待,更要创设促使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活动和机会。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预案时,要有层次、有坡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循序渐进地把学生引入到探究学习活动中,使不同的学生在不同层次、不同平台上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同时,教师要注意分层作业的设计,让不同学生的学习成果都能得到展示的机会,从而激起学生潜在的力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关注学法指导,培养主动学习能力
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理解、总结学习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观察,学会操作、学会思考、学会归纳总结,形成主动学习的能力。
1.教学生学会读书
学会读书的目的是使学生养成读书和思考问题的习惯。要使学生学会学习,教师首先要诱发学生“读”的欲望,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其次,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如边读边记、划重点、复述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得出的结论等。
2.教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
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到有目标、按顺序,把观察与思维想象结合起来,提高观察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商不变的性质”时,出示下面一组题: ÷3、 0÷30、 00÷300、 000÷3000。学生口算出得数后,一般都能发现“商不变”。但如何能让学生从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中发现商不变的规律,就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不妨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以下问题:(1)从上往下看,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化?商呢?(2)从下往上看,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化?商呢?(3)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教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往往不得而知,而如果能让学生自己总结,不仅能及时反馈信息,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了解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而且更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达到“课虽终,趣犹存”的良好效果。
有效课堂本质上取决于教师建立能够实现预期教育成果的学习经验的能力,而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因此,只有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
(责编 杜 华)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构建生活情境 建构数学问题下一篇: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实施中的几点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