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惯是一种于需要相联系的稳定的行为方式。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往大处讲,好习惯利于社会群体,甚至利于国家声誉,从小处说,利于个人的身心发展,利于一个人将来是否有所大作为。从前有记者采访诺贝尔获奖者,问:一生中最受益的教育是哪个阶段?回答是:在幼儿园,在那里他养成了饭前便后洗手,把玩过的东西放回原处,做错了必须说对不起等好的习惯,一生都受用。教过几年书的老师都遇到过学困生,其实他们大多是聪明的学生,没有成功往往因为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如:没有认真的钻研、不会严谨的思考,甚至不能规范的、清晰的书面表达,当然不能够专注的学习更是影响他们学习的根本。当“非典”肆虐时,讲卫生的好习惯与个人生命、社会稳定、国家民族安危密切关系体现的更为突出了。
一般来说,人的很多的习惯都是在早年形成的,好习惯受益一生,坏习惯贻害终生。小学生习惯正处在形成阶段。许多坏习惯还未形成。那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呢?
一、以身作则
我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有一位女士养了一只珍贵的鹦鹉。这只鹦鹉非常美丽,可是它却有一个坏毛病:经常咳嗽且声音沙哑难听,好象喉咙里塞满了令人作呕的痰。女主人十分焦虑,急忙带它去看兽医,生怕它患上了什么呼吸系统的怪病。
检查结果证明,鹦鹉完全健康,根本没有任何毛病。女主人急忙问起为什么鹦鹉会发出那难听的咳嗽声,医生回答说:“俗话说,鹦鹉学舌。它之所以发出咳嗽声一定是因为它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你们家一定有人经常咳嗽,是吗?”
这时,女主人有些不好意思了。原来,她自己有抽烟的习惯,所以经常咳嗽,鹦鹉只不过是惟妙惟肖地把女主人的咳嗽声模仿出来而已。鹦鹉学舌的故事告诉我们――正人先正己。
老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是很大的,他们的模仿性很强,而且习性未定,他们的习得不仅需要教师的言传,而且需要教师身教。“身教重于言教”。所以, 我们在工作中一定要以身作则,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孔子也曾说过,其身正,不令则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说明凡是我们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必须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老师更不能去做。学生不仅听老师怎么说的,不要看老师怎么做的。所以我在平时工作中很注意这方面的影响。要求学生上课不迟到,我往往早到,从不迟到;要求学生不乱扔脏物,我首先不扔,发现地上有纸片,就马上弯腰捡起来,也许有人说让学生捡起来不就行了,但我认为这样并不一定起到很好的效果,因为这时候,学生往往都在认真学习,我们做老师的如果弯腰指导纸捡起来那效果就不同了。虽然这是一个细微的动作,但学生立刻意识到保持教室卫生是每一个人的责任,也包括老师。大家想想:如果升国旗时,老师都没有立正站好,怎么让学生对国旗心生尊敬?如果开全校大会时,老师都还在窃窃私语,又怎么保证学生队伍里能鸦雀雅声?如果老师的板书都是龙飞凤舞,又怎么让学生写出一手工整的字?所以说,教师只有处处以身作则,做学生表率才能在学生心里树立威信,讲的知识和道理学生容易接受,并照着去做。如果教师言行不一,即使你说得天花乱坠,学生对你不信服,更不会照你的要求去做。
我们一定要让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在为学生做表率、起示范作用。教学生学会做人:一个人不管将来干什么,都要懂得尊重人、关心人、善待人、谦让人、有社会公德有责任感、诚实守信,把这些美德一一培植到学生的心灵上,转化成学生的信念,成为学生的一笔真正的精神财富。
二、循序渐进
习惯是在不断重复和练习中逐步形成的,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不能贪多求全,而应有计划地一步一步地实施,一个习惯一个习惯的形成。例:刚入学时就要求学生书写认真,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书写的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升级与年龄的增长,要求学生做作业认真仔细,形成做事严谨的良好习惯。要看到学生身上一天一天的进步。进行鼓励。不要稍有不慎,先劈头盖脸一顿批评。逐渐又培养学生的良好思考习惯。不要一遇难题就溜之大吉。这些良好的习惯都是在循序渐进中形成的。当然,学生良好的习惯,不仅仅是包括学习习惯,还包括很多其他方面的习惯,都是这样,慢慢培养。
三、家校结合
习惯是在教育过程中和个人的生后实践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的,小学生的一半时间在学校度过,还有一半时间在家里度过。他的接触社会机会不多,因此教师应加强与家庭联系,共同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老师到学生家里家访,能大大消除与家长和学生沟通的心理距离,可以直接从学生的生活环境了解到学生生活和学习习惯的情况,甚至了解到学生家长的生活工作习惯的情况,有利于全面了解学生、有效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比如,有的学生家长自己在孩子旁边打麻将,却怪孩子写作业马虎、注意力不集中;有的学生家长看电视,却把孩子关在书房里只许做功课不许玩儿。凡此等等,只有通过家访掌握实情,通过适当方式做家长的思想工作,让家长自觉树立榜样意识,才有可能改善孩子良好习惯养成的环境。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个性化阅读教学探微下一篇:用政治教师人格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