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在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进行发展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的教学策略研究与实验,旨在将一些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学方法落实到教学活动中,逐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培养创新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验工作谈几点体会:
一、改善学习方式,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前提
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方式直接影响到创新意识的发挥,那些在学习过程中循规蹈矩,死记硬背,不研究知识来龙去脉的学生,不善于协作交往的学生,对问题反应不灵敏的学生,创新意识明显不强。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从改善学习方式做起。
1.学会观察,注重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生活处处皆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生活化,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不要把数学游离于生活之外。要培养学生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敏感性,首先要让他们学会观察。因为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准备的知觉能力。一个学生如果有较强的观察力,他就能在参观、演示、做实验或日常生活中发现直观事物的本质特征,通过对比、想象、推理等多种方式对所展示的事物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思维达到创造性的境地。
2.学会思考,养成自主探索的习惯。
自主学习者的动机是内在的自我激励,学习方法是有计划的熟练 。学生如果养成自主探索的习惯,其创新思维就会水到渠成。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习惯就要让他们学会思考。
首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发挥学生的创新才能。只有肯动脑、爱动脑的孩子,思维才有一定深度,才有创新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提供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不能只急于找答案。更为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交流、汇报各自的判断、推理、分析或者是顿悟的过程,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例如在教学“8加几”时,教师创设小朋友去影剧院看电影买门票的情境,其中8人是男小朋友,1人是女小朋友。先让学生思考,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引出需要解决“一共有多少人”并列出算式:8+1,并鼓励学生思考探索出计算方法。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想出的算法各种各样,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这样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面对新的计算问题,不再是等教师告诉他们怎样算,而是自己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独立思考,自己“再发现”、“再创造”,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数学。这是对学生思维习惯、方法的一种鼓励。
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引导求异思维。对小学生来说,新鲜事物很多,疑惑也不少。由于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观察到的事物常常会提出许多问题,有的甚至是幼稚可笑的。这正是他们探索真理的开始。教师切不可缺乏耐心,挫伤学生的好奇心,而要创设愉悦和谐的气氛,对学生进行鼓励,让他们大胆发问。以后再通过演示加以引导和指正,逐步培养学生提出有价值、有意义、有创见的问题。在解疑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各个侧面观察、分析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实践证明,许多科学家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常走的途径就是不人云亦云,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被陈规、成见所束缚,信守真理。小学生也应该这样探讨,拓宽思路,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思维基础。
3.学会协作,积极参与小组合作交流。
交流合作是人类社会活动一种基本方式。新课程标准中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思维过程、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交流合作中逐步完善发展,有利于最优化方案。学生应该掌握协作活动的一些基本技能。要善于听取别人的发言,并能作出判断;要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且条理清楚,学会与人交往,尊重他人,与合作伙伴共同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例如在教学数学活动课“超市购物”时,请四人小组合作,先商量出本组要买的必需品,然后推选一人去“购物”,其余的人帮助算出所买物品的价格,解决实际付出多少钱,应找零多少等付款过程中的问题。当遇到所买商品不合格该怎么办的问题时,大家各抒己见,最后综合小组成员意见,选出最好的解决办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又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便于教师捕捉学生创新的火花。
二、改革教学方式,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
1.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民主教学。
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心理氛围直接影响着他们创新意识的形成。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健康成长的最佳心理环境和行为环境,对学生要具备大海般宽广的胸怀和父母般的爱心,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充满温情的集体,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实验中发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热爱、信任、尊重每一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巧妙应用激励性语言、动作、神态,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当学生的创新性想法明显不对或不够完善时,教师应首先肯定他们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感受到心理的自由和安全。只有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学生才能彻底放飞自己的思维,解放自己的行为,积极地投入一种自主的学习状态,产生积极的体验,并且在体验和感悟中,主动地去思索、去发现、去创造。当然,这并不等于对学生放任自流。强调师生关系平等同样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转第13页)
(上接第51页)教师不仅要关心每一位学生还要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发挥好鼓励的调控作用,恰当的表扬也要适当的批评,给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要充分展示教学的魅力,吸引学生,让他们有兴趣学好数学。
2.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创设多功能的问题情境。
创新总是在应对不同的困境或问题时产生的,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展的。教师在教学法中应注重设置有趣的、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如进行加减混合教学时,创设“森林娱乐会”这个孩子们感兴趣的情境,提问:你们从森林娱乐会场上发现了什么?能用哪些算式来表示图意?这个问题情境的设置,开放性非常强。有的学生想到的多些,有的学生想到的内容少些,照顾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利于学生的创新,也有利于学生的回忆和建构。学生通过解决这个问题将零散的概念联系起来,便于知识整理。
3.运用知识的迁移,架设创新的台阶。
创新并不等同于发散性思维,它是从发散到辐合再发散的多次循环过程。运用已学的知识迁移得到新知识也是一种创新的表现。如教学了“十几减九”后,对于十几减八、七、六等的计算方法都可以由此类推,让学生根据知识的迁移,想办法自己解决,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4.实现“学习再创造”,拓宽创新的空间。
新教材中精心编排的教学内容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创造了条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好教材,用活教材,努力实现“学习再创造”,促使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凡是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智能获取的知识,就要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类推、归纳和整理而获得。如教学“九加几”时,首先课件演示小猴数桃的过程,让学生观察,感知“凑十”的方法,再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探求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这就是一个知识再创造的过程。通过操作,再现情境中的动作过程,从而使情境中的动作变为学生自己亲自经历的活动,数学学习变成了教学活动。
总之,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学观,致力于围绕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变革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一切条件。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如何有效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下一篇:谈小学数学课堂检测 反馈信息的优化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