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考起源于问题,学习源于情境。创设情境已成为当前数学教师煞费苦心的一件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但在现实教学中,由于部分老师对情境的选择和使用不当,致使一些数学课为“情境”而“情境”,从而使数学课失去了应有的内容。
一、创设整合的、有意义的情境
【案例】 小数的初步认识
师:上周末,你都做了什么?
生:去姥姥家了。
生:爸爸、妈妈领我去商场买东西了。
师:真巧,淘气昨天也和妈妈一起买东西了。我们一起看一看!(课件播放录像3分钟)
师:通过看录像你有什么发现?
生:他们去的是联华商场。
生:联华里的东西特别多,人也很多。
生:我看到有很多玩具,还有衣服。
生:我看到每件商品的下面都有一个标价牌,它们的价钱都不一样。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大家看,每件商品下面都有标价牌,上面写着什么?
生:写着康师傅方便面,还写着价钱是2.80元。
师:2.80元你也会读,真厉害。它与我们前面所学的数可不一样,它叫“小数”,这节课我们就和它来交朋友。
【思考】 如此煞费苦心,为的是引出“小数”这一概念,是否必要呢?该案例从学生周末的生活入手,在逛商场、看标价的过程中引出小数,确实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有利于唤醒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激发起他们的参与热情。而片段中教师却将生活情境原原本本地搬到课堂上来,过多的信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对于学生在情境中漫雅边际的回答教师也没有采取相应的对策,结果只能是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进程。
【对策】
师:同学们,小小的商店开业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画面上是几种商品,标价十分醒目)谁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一把尺子5角钱,一瓶矿泉水1元5角。
生:我看到的这些数与我们原来学的数不同,都有一个点。
师:这样的数就是“小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小数(板书课题)关于小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你会读小数吗?
实际上,小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小数的引入应该很简单,只需像上面的片段那样,出示几件商品和几个标价牌,就同样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们从生活情境引入教学时应进行必要的整合,适当的提炼,以利于学生在课堂中高效地学习数学。
二、创设值得探索、交流的情境
【案例】 圆的周长
教师用课件在屏幕上演示:直径为1分米的圆板在米尺上滚动一周。
师:从刚才的演示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1:圆板在米尺上滚动了3分米多一些。
生2:圆的直径为1分米,圆的周长为3分米多一些。
生3: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再来看直径为2分米的圆板在米尺上滚动一周;如果直径为3分米的圆板在米尺上滚动一周呢,会发现什么?(课件演示)
师:谁能根据刚才的演示,说说圆的周长与直径有什么样的关系?
【思考】 该教师运用多媒体创设了三次用圆板滚动的动态的情境,使学生很快就“发现”了“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一结论。然而他们没有猜想,没有验证,他们只是作为教师预设教案的忠实的观众、听众,这只能从属于教师的活动而不能实现自主的学习和发展。没有亲自动手操作实践,他们又怎能相信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呢?
【对策】
在一开始,就让学生先猜测圆的周长与直径有怎样的关系,然后组织学生小组测量几个不同的圆的周长与直径,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真正的探究者、实践者,尽管这样做会比让学生观看课件演示花费更多的时间,但可能会得出各种各样的结论,能让每一个学生在探索、交流的过程中,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过程,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从中体验到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
三、创设多姿多彩的生活情境
【案例】 万以内数大小的比较
师:同学们,“四通交电”开业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
生:好!(课件演示鞭炮齐鸣,商场开业的盛况)
师:我们一起进商场看一看。
(课件演示冰箱2150元、彩电1350元、饮水机9 5元、空调2025元、洗衣机1230元)
师:你都看到了什么?你能把这些商品的价格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吗?
【思考】 片段中类似商场购物的情境几乎被很多数学老师所用。不得不引发思考:难道离开购物就上不了数学课了吗?商场购物、春游、秋游、森林运动会、奥运赛场等一个个情境确实曾经吸引了孩子们的视线,可再好的情境在不断反复的出现,会让人心生厌倦的。
【对策】
师:(出示一张登山的生活照片)暑假里老师和同事一起去登山。这座山海拔2000多米,是一座非常有名的山。你知道是什么山吗?老师给出一个提示,它是我国有名的“五岳”之一,请你们猜测可能是什么山?
(学生意见纷纷。随即大屏幕上依次出现:东岳泰山1532米;南岳衡山1290米;西岳华山21 0米;北岳恒山2011米;中岳嵩山1440米。)
生:我猜可能是华山,不可能是泰山、嵩山、衡山。因为老师告诉我们这座山有2000多米,而这几座山还不满2000米呢!
师:好,我再给那么一个提示,它是五岳中最高的山。
教师从照片入手,一方面根据教材内容,适时渗透数学文化,考考学生对于“五岳”是否了解;另一方面,揭示本节课的主题,由山的高度,引发学生对于数的大小比较的现实需要,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动机。其实,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应拓宽思路,跳出常规情境的藩篱,带领学生融入多姿多彩的生活,满足他们好奇、求新的心理,让孩子们真正入情入境。
四、创设符合客观现实的情境
【案例】 平均数
上完平均数的意义后,老师对学生宣布了一条好消息:
师:下星期学校将要组织学生去春游。(顿时,教室里爆发出一阵欢呼声)
师:考虑到目前是旅游旺季,游人较多,为使同学们玩得舒心,又确保安全,学校交给老师一个任务――风景区最近的日游客量,选择其中游客最少的一处作为我们春游的目的地。我想请同学们帮忙完成这项工作。
整堂课,学生们都非常活跃,学习积极性很高,教学进展也很顺利。下课铃响了,正当该老师满意地走出教室的刹那间,许多学生围上来。
生:老师,我们下周几去春游?
生:老师,我们真的要去游玩吗?
当时老师一片茫然,随便应付说“等以后再说吧!”刹时,学生“啊?”脸上流露出因感到上当受骗而不满的神情。
【思考】 挖空心思编造了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春游。此情境设计也确实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向了高潮,较好地激发了学生追求、探索的欲望。学生是带着期盼、满怀着憧憬上完这节课的。但美丽的谎言终究要被揭穿,也终究要破灭的。当学生明白老师只不过是“说说而已”时,就产生了一种被愚弄的感觉。这种明显的“欺骗式”的虚假情境将降低学生对老师的信赖感,也是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一种体现,是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相违背的。
【对策】 最小公倍数
师:请大家报数,并记住自己所报的数是多少?报数是2的倍数的和3的倍数的分别站起来。(学生按要求起立后再坐下)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有些站起来两次,有些是一次。
师:报哪些数的同学两次都站起来了?
生:报 、12、18、24、……的同学
师:报 的同学为什么站起来两次?
生:我即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所以两次都站起来了。
教师从最熟悉的报数游戏展开教学,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在宽松和自由的气氛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此案例中的情境不花哨,但很扎实、有效,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感受到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在情境创设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尤其是客观现实,要考虑其是否为创设情境准备了条件。我们设计的情境要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现实意义,更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让数学课堂语言成为高效教学的“粘合剂”下一篇:如何提高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