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提供充分探索与交流的空间,使学生进一步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我经常参加各类数学赛课、公开课的听课活动,有个感觉就是课设计的比较完美,老师的讲授引导,学生的回答也恰到好处,水到渠成,尽善尽美。对于这样的课,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在实际的教学中却鲜有多见。我想真实的数学课堂,并不是经过精雕细琢让人惊艳的人造美女,而是纯朴的村姑。
一、数学课堂应该给孩子留下思考的时间
我们看到许多老师在赛课、公开课的课堂上,老师刚提出一个问题,就立即喊学生回答,师生对答如流,煞是好看。但仔细一想,学生思考的时间空间在哪里?是不是大多数同学都能经过思考,能够主动恰当地回答问题,非也,也许是几个优等生与老师的表演罢了。
比如,在一次市赛课活动中,一位教者在新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加法和减法时,先出示教学例题:①小明和小丽一共用了多少元?4.15+3.4=8.15元②小明比小丽多用多少元?4.15-3.4=1.35元,然后教学“试一试”小明和小芳一共用了多少元?小芳比小明少用多少元?4.15+2. 5=1.4元,4.15-2. 5=2.1元,之后问:“同学们,你能说一说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些什么?”就立即找学生回答,叫了五位同学都哑口雅言,老师急得直冒冷汗。分析原因,这实际是把刚学的小数加减法的方法与原来学过的整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比较,需要把计算方法比较、概括、提升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消化吸收。如果让学生分组进行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给予一定的时间讨论,一定的空间思考,那教师提问就不会出现学生雅话可说的尴尬局面,水到渠成得出相同之处:都要把相同的计数单位上的数分别相加减,都要从低位算起。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再按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再如: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一共租用了10只船。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用的大船和小船各有几只?这种问题的解决,必须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合作学习,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这样就符合新大纲的要求,也符合课改的新方向。我们老师没有必要直接去讲解,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学习,给予时间和空间,充分调动孩子主动探究的积极性,然后组织全班交流展示,针对学生提出几种问题解决的不同方法,如把10条大船全部看作大(小)船,把一部分船看作大船,一部分看作小船等画图、列表方法,通过进一步观察讨论,交流和体会,有了时间和空间的思考,学生就会掌握“假设――比较――调整”的过程,假设替换策略的思考方法。这个过程是讲解所不能达到的,只有让孩子亲自体验、探索,他们就能掌握牢固,熟悉类似题目的解题方法。
二、数学课堂应该给孩子留下思考的空间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经常看到老师对课堂中的问题设计的非常小,这样学生容易回答,也容易分化难点,似乎这样做得挺精细的,往往也得到某些领导的赞赏,这就是精细化课堂。是不是所有问题都要这样设计呢?细细一思量非也,这不是老师给学生下套,要学生往套中钻吗?学生思考的空间在哪里呢?
比如:一位老师教分数乘分数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观察例 × = , × = 两个分数的积与两个因数的分子、分母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设计的不错,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索,把思考想像的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得出想要的结论。可以让他们猜想分数与分数相乘的积有什么规律,结合画图验证自己的猜想是不是正确的,老师没有必要直接引导到观察两个因数的分子、分母与积的分子、分母之间的关系。如果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索思考,那他们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就会非常的牢固,学生还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我们在数学课堂中是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是一种思考的过程,而不是思考的结果。我在《教师博览》中看到这样一个故事,老师叫孩子用跑动造句,并且在课堂上要求学生一定按老师教的造:下课了,同学们在操场上跑动。可是一位成绩很好的二年级小学生在考试时却别出心裁地这样造:秋天到了,风儿一吹,树叶在地上跑动起来。我不说大家也知道那个句子更具有灵性,但那位同学因为有两个字不会写,扣了2分,并且被老师狠狠的批评了一顿,还说如果按老师教的造不就是100分吗?不就是第一名了吗?读到这,我心里酸酸的,这就是我们的有些老师的课堂,除了教学生知识,他还教会孩子们什么了,学生的想象思考的空间没有了,天性扼杀了,仅有的一点灵性也禁锢了,这样能培养出创造力的学生吗?我们的数学更是培养孩子思维方式的,如果也这样,那就是我们数学教学的失败,即使有许多100分,那也是孩子的悲哀,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思考的空间,仅仅让他们坐井观天而已,孩子以后发展潜力也许就丧失了。
在数学课堂中,如果我们转变过去的课堂模式,按照《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给孩子留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对数学有个思考的过程,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老师还愁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学不好数学吗?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针对设计专业的制图教学改革下一篇:也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