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灵犀活水

[复制链接]
查看: 743|回复: 2

5万

主题

8万

帖子

1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89561
发表于 2020-8-17 18:01: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生活处处皆语文。所以新课标倡导语文教学要“生活化”,学生生活要“语文化”。现实生活是语文教学的灵犀活水,语文与生活紧密相连,在生活中学语文,不断提高听、说、读、写和交际能力,把语文教学渗透于学生的生活中去,使生活真正成为语文教学的灵犀活水。
   一、挖掘生活资源,实现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的和谐统一
   1.走进生活教语文
   小学语文内容丰富,要找准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自然的受到灵魂的陶冶和思维的训练。例如:在《雅法预测的精彩》一课中展开讨论。“书上写鹬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也不下雨,那么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你想鹬的嘴正被蚌夹着呢,怎么可能说话呢?一开口鹬拔出嘴就逃跑呀?”,课堂上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向教材挑战。这是一节非常符合新课程所谓生成性资源的好课,学生学习语言的主要手段是什么?是扎扎实实的听说读写活动。生成性的课程资源开发要适度,这是讨论给我们的启发。
   2.走向社会学语文
   社会是个大熔炉,更是学习语文的一片广阔天地。引导学生由课堂走向社会,在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中可以由多种形式来实现,首先是教师要悉心设计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的内容,例如:在学习了《美丽的西沙群岛》、《鸟的天堂》等课文后,要求让学生做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让学生在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或宣传等实践活动。其次是经常组织的集体活动,如参观、郊游,与兄弟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等。另外校外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如:帮商家设计广告词,开展“啄木鸟行动”在大街上找门牌错别字等都是一些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
   二、回归现实生活,体现生活化与语文化的高度集中
   1.回归语文生活化
   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少,对课文中内容的理解有时空差距,所以认识就不够全面,容易出现偏差。课文内容是我们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他们往往熟视雅睹。所以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获得经验。例如:在学习《长征》这首诗时,小学生对红军这一壮举的历史背景不了解,于是就组织学生去当地的历史博物馆去观看和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和图片,这样学生不仅兴致很高,而且全面了解了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也深刻理解了红军高尚品质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起来也就兴趣盎然。
   2.再现语文生活化
   借助于情境能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从而激起学习的兴趣,较好的理解课文内容。例如:根据课文进行口语交际活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可以以通过各种生活化的训练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思维。如果阅读教学中能重视把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就能使语文教学“活”起来。例如:在教学《荔枝图序》一课时,让学生星期天去水果摊了解荔枝的产地,仔细观察荔枝的外形结构,把观察结果写成观后感。上课时给每个同学发一颗鲜荔枝,让学生仔细观察其颜色和形状,进一步再剥开壳,看看果肉的颜色并品尝鲜美的味道,还要求他们不要忽略壳内的花纹和紧贴壳壁的薄膜。紧接着剥开几颗干荔枝,让学生比较二者有什么不同。有了这样的经验,再引导学生自读课文,他们很快地理解了课文的意思,还提出了一些设想,这不仅增加了知识,也提升了学习的能力。
   三、深入实际生活,延伸语文学习实践的丰富内涵
   1.深入生活实际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引导小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例如:在教学《春到梅花山》一课时,就组织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春天,在观察后一年级学生能说:“柳树长出嫩芽了”;“小草偷偷的长出来了”;“桃花开了,真好看”;“还有小蜜蜂在花上飞呢”……于是及时引导:大家观察得很仔细,说的也很好。咱们一起看一看课文是怎么描写春天的。同学们纷纷打开书认真读起来……等学完这篇课文后,让学生写几句描写春天景色的句子,但一个个直摇头。“好!那我们把课文的内容改一改可以吗?”于是大家又重新走出教室:“学校里的桃树开了,粉红的桃花好漂亮哦!”;“看,小草钻出头看我们玩呢!”这些话语很简单,但是两次结果却截然不同。对知识进行拓展,小学生就能深深体会到生活中有语文,并在深入实际生活中丰富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达到了提升内涵的效果。
   2.提高语文素养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儿童是用声音、形象、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就要通过生活来体验。因此,教学中每学一篇课文,就链接相关的资料,介绍与这篇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并指导学生阅读。例如:学了《牛郎织女》,就向学生介绍《中外民间故事》;学习《示儿》,就介绍诗人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并让学生去学习有关陆游的其他古诗;学了李清照的词则介绍李清照的《雨霖铃》等,让学生了解其词的风格……经过课内的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大大提高了。实践证明,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当语文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而积淀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广泛阅读和对生活的思考。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抛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引导学生广泛的阅读,通过识记与诵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
  
  (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城东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如何提升学生探究的有效性
下一篇:浅议素质教育、应试教育与体育教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902
发表于 2020-8-17 18:01:5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雅宝题库交流网,可以欣赏到这么多的好论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948

帖子

292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922
发表于 2022-3-13 07:02:15 | 显示全部楼层
雅宝题库就是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