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学应当坚持以语言文字训练为本,这是由语文学科性质决定的。每一课的训练目标要重点突出,具有鲜明的个性,易于操作和达成度的检测。目标要少而精,讲究一课一得,一练一得,循序渐进,忌面面俱到。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言文字训练应该有新的内涵。把机械的、重复的语言文字训练变成综合的语文实践活动,把静态的语言文字练习变成动态的语文实践。训练如果进行得好,就能和人文精神的熏陶结合在一起。语文老师可以根据文本特点,巧用转换,设计练习,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的训练。
一、“角色”转换,感悟精彩
1.扮演角色,说出内涵。语言文字训练的设计要与课文的教学目标达到和谐统一,要与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学中,我们常会发现,学生由于受到知识水平、生活阅历的限制,与文本内容、文中人物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和情感上的差异。课堂上,学生只能以“局外人”的身份、“旁观者”的角色进行思维,往往产生认识的障碍或是情感的疏远。针对这一现象,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设计说话训练,引导他们进行思维角色的转换,拉近他们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说话训练设计时实现学生身份的转变,实现学生思维角色的转变,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走近人物,深入理解、感悟文本内容,使文本深邃的内涵成为学生发自内心深处的真切体验,从而达到言由心生之效。
2.模仿角色,说出精彩。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引导学生积累和运用课文中的语言,及时地将课文中的一部分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低、中年级偏重于模仿运用,一般可以采用转换角色的方式,让学生由阅读者变身为解说员、导游、推销员、配音演员等,这样的练习学生是很感兴趣的,他们会主动地将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和语言吸收、内化、倾吐。
3.人称变换,说出个性。在教学常以第三人称进行叙述的常识性课文时,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科学常识,学习作者介绍这些知识所运用的方法,培养他们探索世界、探索自然的兴趣,同时,我们还要引导学生把了解到的知识,学到的语言及表达方法转化为新的、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因此,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品味课文语言之后,我常会设计让学生变换人称说一说、写一写的环节,意在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让语言、知识和精神的转换过程成为学生掌握和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过程。
二、“内容”转换,模仿精彩
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例子,是学习遣词造句的例子,也是学习布局谋篇的例子,里面有丰富的、可供学生学习运用语言的方法和技巧。每一篇课文都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但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而“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因此,教学时我们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我们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像在教学《小稻秧脱险记》时,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杂草是怎样抢营养的,喷雾器是怎样消灭杂草的。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重点词语(气势汹汹、一拥而上等)和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三、“句式”转换,拓展精彩
言语的发展离不开扎扎实实的句式训练,教学时老师要有一双慧眼,发现文本提供的可进行句式训练的言语材料,指导学生替换或重组言语材料,完成新的表达。
例如《黄山奇石》一文,作者对众多的奇石只重点介绍了几块,对其它的只提了一下名字,有的甚至连名字也未提。教师引导学生仿照作者的写作方法,对文中没作具体介绍的岩石进行描述,还让学生给叫不出名字的岩石取个名字,并再想想还有怎样岩石,进行自由想象。学生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把一块块石头描述得栩栩如生,像这样,借鉴文本规范的言语材料进行句式训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表达技巧,熟练表达技能,而且也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言语表达的准确性。学习语言除了要积累,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并且有所创造。积累是为运用作准备的,会运用才是语言学习的最终目标。利用文本可拓展的“因素”,适时适度地进行拓展,给了学生运用语感的机会,使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获得了语文能力。
四、“情景”转换,表达精彩
课文有些地方写得或含蓄,或简练,或意犹未尽,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伸、拓展的空间。学这样的文章时,可找准这些“空白”,让学生把文章写得含蓄的地方扩展出来,把写得简练的地方描写具体,对文章中意犹未尽的地方进行续写。
五、“体裁”转换,再创精彩
有一些课文,可以让学生换一种表现手法,也就是改变体裁。这是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作过程,以原文的体裁、人物、结构、语言等为标准,再写出一篇同原文形式不同的文章来。我们小学阶段的课文体裁主要以记叙文为主,同时兼有诗歌、散文、童话、说明文等形式,只要转换一下角度,许多体裁就可以相互转换。充分利用课文资源,进行语言转换训练,不仅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语言积累,使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得到了锤炼,同时也可使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语言的流畅性得到提高。它能促使学生打破思维的固定模式,对课文作动态分析,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及作者的写作方法,雅论是从表达还是想象的角度来说,对学生都大有裨益。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四度”演绎优化语文课堂下一篇:浅议高校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