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学”,特指江苏泰兴洋思中学独创的“先学后教”模式的第一个环节,即学生首先自学教材,不包括广泛意义上的观察、实践、操作、尝试等自主探究活动。“先学后教”模式的基本流程分为三个环节:(1)先学――学生先自学教材;(2)后教――学生在先学的基础上提出学习中存在或发现的问题和困惑,进行交流展示;(3)练习――作业,特别是基本的重要作业在课堂上训练,并当场讲评订正。洋思模式及其变式在中学教改中的巨大成功,引发了中小学教育界推广该模式的热潮。在把该模式引入小学数学时,就适用性问题教师们意见不一,主要集中在对“先学”的态度上。部分教师认为“先学”具有普适性,对小学数学也不例外,但部分教师持反对意见。思考“先学”在小学数学中的适用性问题,是解决教学实践操作问题的前提,对促进中小学在学习方式上的有效衔接也是必要的。
一、分析“先学”适用性的维度
简单地定论“先学”对小学数学完全适用或者完全不适用,这不是科学的态度;笼统地讲“先学”有时适用有时不适用,同样不具有可操作性。笔者以为,从学生、内容、目标这三个维度来分析,可以较为明确地回答适用性问题。
维度一:学生的发展水平
采用何种方式组织教学,首先取决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先学后教”在中学具有普适性有其心理学上的解释。皮亚杰认为,到了11至15岁,青少年的思维能力超出了只感知具体事物的阶段,表现出能进行抽象的形式推理,这就进入了形式运算思维阶段。整个中学阶段,青少年的思维能力迅速得到发展,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地位,反省性、监控性的思维特点越来越明显。
著名教学论专家江山野先生把教学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完全依靠教师的阶段、基本上依靠教师的阶段、学生可以相对独立地进行学习的阶段、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可以基本上独立学习的阶段、学生完全独立地进行系统学习的阶段。福师大余文森教授认为,当学生处于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的学习阶段,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时,必须先学后教,这是教学的一条规则、规律,而不是一种可以采用也可以不采用的方式方法。
小学生能否先学后教,不能一概而论,需要从学生的心理发展、认知规律等方面进行客观分析。
1.从兴趣的发展水平来看
对小学生而言,相对强烈、对比鲜明、连续或富有新异性的刺激往往易引起他们的直接兴趣。在整个小学阶段,最初,小学生对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从三年级开始,儿童开始喜欢比较新颖的、需要开动脑筋独立思考的学习内容。
启示:低年级学生对静态的学习材料(数学教材)不会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兴趣也不会持久。教师要利用低年级学生对学习形式的变化感兴趣的这一特点,巧妙地围绕教学内容来变化学习过程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从智力的发展规律来看
小学生智力活动的一般形成过程包括以下五个阶段:
(1)了解当前活动的阶段,如听教师讲解或演示来获得一般表象和初步了解;
(2)运用各种实物来完成活动的阶段,如用小棒、图片完成计算活动;
(3)有外部言语参加的依靠表象来完成活动的阶段,如儿童一边说一边在脑子里进行计算(口算);
(4)只靠内部言语参加而在脑子里完成活动的阶段,如进行心算;
(5)智力活动过程的简约化阶段。当多次进行某一智力活动之后,这一智力活动的各个阶段就逐渐简约化,省去某些阶段,以高速度进行。
以上五个阶段可以概括为“动作、感知―表象―概念、符号”三个连续阶段,这种顺序既不能颠倒也不能超越,这是客观存在于学生认知活动中的普遍规律。研究表明,有些小学生在学习上的落后,常常是由于其在智力活动过程中,缺少某一阶段或某一阶段的活动进行得不够充分而引起的。如:在教儿童演算时,如果从实物演算直接过渡到心算,常常会使有些儿童的学习产生困难,而当实验者补充了被省略的中间阶段,即让儿童在实物演算之后,再让儿童不看实物而只凭脑子里所留下的事物表象来进行演算,同时伴随着大声言语,这些儿童学习落后的状况很快就改变了。
启示:一开始的学习不能越过实物、表象阶段,直接进入内部语言阶段,学习不能直接从文本开始,而应该从活动开始,这可以称之为“先做后学”。高年级学生的逻辑抽象思维开始发展,学习可以逐步摆脱对实物和动作的依赖,可以直接从文本入手。当然,小学生的思维存在着不平衡性,如学生已经掌握整数的概念和运算的方法,在中年级学习整数运算时就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但当学生开始学习分数概念和分数运算时,如果没有具体事物的支持,就会感到很难理解。所以高年级学生也要根据学习材料的抽象程度具体而定是否适合“先学”,而不是一概而论,从某个年级起就开始适合“先学”。
“先学”相对于课堂听讲是一种自主建构的探究学习,但相对于独立发现是一种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从学习能力水平上看,接受学习是高于发现学习的一种学习形式。比之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中学生能大量采用“先学”是由其学习能力水平高而决定的。
维度二:教材的内容性质
是否适合“先学”,除了学生的发展水平以外,学习内容的特点也是一个制约因素。并非每一个数学内容都适合学生自学。
1.从纵向分
一般而言,后继性教学内容适合学生自学。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面积”,因为有长方形面积作基础,学生可以通过迁移来学习。而上位概念(元概念)一般不适合先让学生自学,因为没有先前基础,雅法通过自学找到内化点。如:“平均分”等。此外,实践性、操作性太强的教学内容也不太适合学生自学。如:五年级上册的“观察物体”,因为这部分内容要么书上没有清楚明白的文字表述,要么需要靠操作、实践来完成。
2.从横向分
传统上,小学数学知识可分为数与计算、量与计量、百分数、比和比例、应用题、代数初步知识、几何初步知识、统计初步知识八大部分。像计量单位的学习、应用题教学、有关几何知识的基本概念、统计初步知识以及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等就不能完全采用“先学”的教学模式。有些知识的难度较小,像有些纯计算的教学、有关简便计算的教学、复习性的练习课,就比较适合用“先学”的教学模式。
中学数学学习往往不从生活情境、活动经验入手开展教学,与数学材料的性质有很大关系。中学的数学内容,与生活具体应用相联系的逐渐减少,大量的是出于进一步学习或者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内容较为抽象,文字描述较多,便于直接阅读。
维度三:目标的价值取向
当我们从学生发展水平、教材内容性质的角度,还雅法对某一个具体数学内容作是否适合“先学”的明确决断时,我们应该考虑该数学内容的目标价值取向。
《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对知识技能提出以下要求:
(1)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从上述目标的描述中,不难归纳得到,三大领域的知识技能目标都有两个层次:“经历”和“掌握”。就“掌握”而言,雅论是“先学”还是“先教(先做)”,只要组织得法,最终都能有理想的达成度。而对于“经历”而言,“先学”和“先教(先做)”给学生带来的体验是不同的。“先学”通常有两种让学生获得“经历”体验的方式:一是通过阅读教材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二是在自学教材后通过验证、重演等活动中经历。“先教(先做)”通常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发现、尝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经历”的体验。与前者的“经历”相比,基于情境和活动的经历更能使学生体验探索过程中的种种思维磨砺,从而品尝探索成功的满足和愉悦。
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有一个价值取向问题。如果把“让学生在经历数学知识产生发展过程中获得生动体验,激发强烈自主探究欲望”列为教学目标的重要部分,就不宜采用“先学”。否则,可以根据具体的内容性质和学生发展水平来作决定。
二、适用于小学数学的“先学”形式
先学有各种不同的类型。从师生关系上看,有教师指导下的先学,包括现场指导(导学法)和通过导学提纲进行指导(导学案),学生独立自主式的先学;从时间安排上看,有课内先学和课外先学;从自学任务上看,有不含作业的先学和含作业的先学;从学习进程上看,有一次性自学和多次性自学。“洋思模式”是基于初中生的学习能力总结归纳出来的,小学生与初中生在学习心理、学习习惯、思维特点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引用该模式时,必须进行适用性的修正。
那么,适用于小学的“先学”方式是什么呢?小学生年龄跨度很大,心理发展水平的差异显著,显然不能只用一种方式来组织“先学”。通常讲,随着年级的升高,“先学”要从有教师的指导,逐步过渡到学生独立自主进行;从现场指导(导学法)逐步过渡到独立运用导学提纲(导学案);从多次性自学,逐步过渡到一次性自学;从不含作业的先学,逐步过渡到含作业的先学。但从时间安排上看,不宜安排过多的课外先学,以免增加学生的课外负担。
从先教后学,到先学后教,直至只学不教,这是一个人学习能力终身发展的目标系列,也是学习能力发展的必由之路,既雅法逾越,也雅法割裂。在小学阶段科学、合理地组织学生“先学”,这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并对其在中学阶段更快适应“先学后教”的,必不可少的教育举措。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引导学生好好写字,写好汉字下一篇:浅谈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