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高等教育政策的调整及评述

[复制链接]
查看: 799|回复: 2

4万

主题

4万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733
发表于 2020-8-18 20: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抗日战争的爆发使得中国高等教育的生存与发展陷入空前危机。国民政府及时调整教育政策,采取内迁高校、整理课程设置、创设贷金制、教师资格审查等一系列措施,使中国的高等教育保留并得以发展。战时教育政策更是体现出国民政府的远见卓识,为战时与战后教育发展、建设奠定了基础,在促进抗战胜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高等教育
  文章编号:918-1-80112-402-3(2011)05-015-03
  
  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国高等教育遭到了极大破坏。国民政府实施了一系列高等教育政策,使高等教育适应了当时抗战与建设的需要,客观上保存了当时的高等教育,为抗战胜利提供了有效保证,也为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高等教育政策的调整
  
  抗日战争时期,国家最中心、最紧迫的任务是抵御外辱。国民党政府适应抗战需要,适时调整了高等教育政策,试图通过实施一系列教育改革,促进战时高等教育的发展。
  
  1.及时调整教育政策
  为了适应战时体制的需求,国民党政府于1938年4月召开了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的《中国国民党抗战建国纲领》突出了关于战时教育的四项纲领;“改订教育制度及教材,推行战时教程,注重于国民道德之修养,提高科学的研究与扩充其设备;训练各种专门技术人员,予以适当之分配,以应抗战需要;训练青年,俾能服务于战区及农村;训练妇女,俾能服务于社会事业,以增强抗战力量。”纲领成为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期教育政策的总纲,确定了国民党抗战时期教育的基本原则。
  同时,这次大会还颁布了由陈立夫主持拟定的《战时各级教育实施方案纲要》,提出战时教育的九大方针与十七项要点,全面表述了抗战时期国民党教育政策。纲要中的九大方N-具体的表述内容是:“三育并进;文武合一;农业需要工业需要并重;教育目的与政治目的一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联系;对于吾国固有文化精粹所寄之文史哲艺,以科学方法加以整理发扬,以立民族之自信;对于自然科学,依据需要,迎头赶上,以应国防与生产之急需}对于社会科学,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对其原则应加以整理,对于制度应谋创造,以求一切适合国情;对于各级学校教育,力求目标之明显,并谋各地平均之发展;对于义务教育,依照原定期限,以达普及;对于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力求有计划之实施。”十七项要点则对学制、学校迁移与设置等作了详细规定。此后,蒋介石在1939年3月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上提出“战时教育需作平时看”观点,认为“我们这一战,一方面是争取民族生存。一方面就要于此时期中改造我们的民族,复兴我们的国家。所以我们教育上的着眼点,不仅在战时,还应该看到战后。”这番话肯定了陈立夫战时教育政策和方针,从而结束了教育界关于战时教育的争论,为实施战时教育政策提供了有效保障。
  
  2.内迁高校并整体规划高等教育的发展
  抗日战争初期,国民政府根据1938年4月的《战时各级教育实施方案纲要》中“对于全国各地各级学校之迁移与设置,应有通盘计划,务与政治经济实施方针相呼应”的方案,有计划地安排了一批高校的迁移、合并。此外,193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制定了《大学及独立学院各学系名称》,对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农学院、商学院等应设立的系别及名称做了具体规定,统一了大学和独立学院各系的名称,改变了各大学院校名称混乱的局面。同时,国民政府在1939年5月先后制定并公布了《大学行政组织补充要点》,使国统区高等院校的系科设置趋于规范化,改变了以往高校系科重叠及隶属关系紊乱雅序的状况。通过内迁及适当合并一些高校,确保了中国高等教育能在一个高水平的基础上发展。
  
  3.整理课程设置谋求教育的持续发展
  抗战前各高校的课程设置自行拟定,虽有一定好处,也存在弊端。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国民政府在1938年对大学课程的整理规定了“统一标准、注重基本训练、注重精要科目”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教育部在1944年9月正式公布经过几次修订的文、-理、法和师范学院的共同必修科目表,并在学生中试行。
  战争的特殊需要使得理、工、农、医等实科人才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国民政府教育部在原有院校增设实科院系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所需增设一批医12学院与技艺专科学校。各个学校开设了一些特种教学项目,如理科增设的毒气化学、国防化学、火药学等课程;工科增设的兵器学、防空学、汽车驾驶等课程;文科增设的孙吴兵法、历史战争史料等课程;教育课增设了战时教育、军事心理学、战时中小学课程研究等。例如,当时的中山大学文学院增开“民众组织研究”课程,开办了防空救护训练班,电机工程系增开了“防空消毒”、“飞机修理”、“兵器概论”等课程。实科教育的扩充与加强,不仅解决了当时的实际困难,也有效改变了战前我国文实科发展畸形的状况。
  
  4.创设贷金制度保证教育的稳定发展
  随着高校的内迁,大批来自沦陷区的学生衣食雅着。国民政府建立了贷金制度,规定“凡经济来源断绝者均可申请,毕业后再将服务所得缴还学校”,以保障学生的基本生活。贷金分全贷、半贷两种,主要是膳食贷金。到1940年时因通货膨胀等因素,学生生活处于极端艰苦的情形,教育部又将贷金改按实物计算,并且对非战区学生也开始按其经济情况实行全补或半补。从1943年起,教育部又鉴于贷金制在学生毕业后偿还不易,将贷金制改为公费制。公费生分为甲种公费和乙种公费两种,按照学生就学的科别加以区别对待,而非之前视其家庭情况而定。这些措施,对解决战区及贫困学生的就学困难,保证教育稳定、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战时救济费几乎占到教育文化费总支出的 0%,抗战期间获得此种贷金或公费的专科以上学生每年常达五万人至七万人左右,约占当时在校生总数的80%。贷金制的创设为那些在抗战时期雅力完成学业的学生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保证了战时高等教育受教育对象的基本数量。
  
  5.审定资格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育部在1940年公布的《大学及独立学院教员资格审查暂行规程》中,对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的任职资格作了明确规定。根据这些任职条件,教育部从1940年开始进行教员资格审查。在抗战时局艰难的情况下,有些地方教师的薪资被军费挤占,国民政府行政院颁布了《大学及独立学院教员聘任待遇暂行规程》,对教师的最高薪、最低薪以及加薪年限与数量等都进行了明确规定,高校教师从助教-到教授根据审查通过的职称与级别领取相应薪资。尽管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教师的薪资规定较为具体并且要求严格执行,但是由于政治经济时局的不断变化及战时通货膨胀等因素,使得教师的实际收入和实际生活水平不断下降,较其他行业同时期受到更为严重的冲击,这种情况在抗战后期尤为严重。            但是一些地区的教育部门采取措施,努力改变这种状况,虽不能从根本上改善教师的窘境,却在一定程度起到了稳定师资队伍的作用。
  
  二、教育政策的简要评述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通过教育政策的改革调整推动了高等教育不断向前发展。据统计,到1945年,高等学校增加到141所,学生为80 48人,教育质量也不断提高,对现今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因此,作为国民政府施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抗战时期的高等教育政策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首先,内迁高校的政策使得高校基本实力得以保存,不至于落入日本手中,被操控利用或完全毁灭,反而在高等教育的“质”与“量”上不断得以扩展提升。内迁也使得许多原本没有高校或高校很少的西北、西南等地区拥有一定数量的专科以上学校,从而改变了高等教育在抗战前分布、发展极不均衡的状况,对内地各方面的建设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其次,对课程设置进行统一整理使得全国的高等教育更为规范一致,既有利于加强教学管理工作,又提高了教学质量。其中,各高校根据抗战所需设置相应的应用课程,培养学生掌握抗战所需的科技知识技能,促使他们更好地投入抗战、服务于抗战。特别是在军费开支不断扩大,财政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国民政府依然能将巨资投入教育,创设贷金制及公费制度,极大地缓解了当时高校学生的生活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生源规模的不断扩大,培养出大批战时急需的以及战后恢复建设所需的人才资本。
  再有,国民政府的教育政策有力加强了高等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师资格审定政策使得一批合格的教师队伍得以保留下来;同时,薪资的严格统一使得教师的经济收入有了相对稳定的保障,有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发展。国民政府对教师科研学术的积极倡导、奖励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并激励了这支具有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使得中国的学术薪火能够不断延续,为后来的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以上几点不难看出,抗战时期的教育政策更重要的“是由此而保存了中华民族最终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乃至求得整个民族独立的精神财富和人才资本,也在某种程度上保障了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不致因战争的破坏而完全中断。”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国民政府高等教育政策的消极面。在学校的行政体制上,国民政府强化确立国民党的领导,实行以党治校。国民政府规定,高等学校的院校长以上的行政领导人都必须加-入国民党,并利用种种方法拉拢教授等高校知识分子加入国民党,主要目的是监督师生的言行,灌输国民党的“一个主义”、“服从领袖”思想。
  总之,在中华民族处于危难之中,民族教育受到严重威胁之际,国民政府依然能采取符合教育发展要求的教育政策,尽管有消极的一面,但总体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今,高等教育的发展异常迅猛,高等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雅不发生着深刻而巨大的变化。高等教育要加快发展,永葆生机与活力,关键在于不断推进高等教育的创新。因此,重新对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教育政策改革中的有益做法进行反思,有助于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早日实现。
  
  (责任编辑:刘军平)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识字教学我见
下一篇:初中生物教学论文让学生动起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2777
发表于 2020-8-18 20: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优质论文资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871

帖子

430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306
发表于 2022-3-13 16:49:27 | 显示全部楼层
雅宝题库就是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