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读书的方法多种多样,研究发现,在当今信息时代下,我们读书要有“三心”“二意”。“三心”:即专心、疑心、恒心;“二意”:即诗意、禅意。有此“三心”“二意”,才能够更好地提高阅读效率。
关键词:读书;专心;疑心;恒心;诗意;禅意
对于读书,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朱熹觉得“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而苏轼则有这样的体会:“读书切忌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我以为,在当今信息时代下,我们读书要有“三心”“二意”。其中,“三心”:即专心、疑心和恒心;“二意”:即诗意、禅意。
一、读书要有“三心”
1.专心
专心是读书的第一要务。列宁读书的速度和理解的深度异常惊人。有一次,一位老布尔什维克见列宁捧着―本很厚的外文书在快速翻阅,便问他要把一首诗背下来需要读多少遍,列宁回答说:只要读两遍就可以了。列宁之所以具有如此强的记忆力,是与他读书过程中的专心致志分不开的。他读起书来,对周围的一切就理会不到了。有一次,他的几个姐妹恶作剧,用六把椅子在他身后搭了一个不稳定的三角塔,只要列宁一动,塔就会倾倒。然而,正专心读书的列宁毫未察觉,纹丝不动。直到半小时后,他读完了预定要读的一章书,才抬起头来,木塔轰然倒塌……这个故事说明,要想把书读透、记牢,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古人早就说过:“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有不到者乎?”
2.疑心
读书要善于发问。清代刘开在《问说》中说:“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雅以致疑,非问雅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这一精辟的论述,总结了历来的治学经验。许多有学问的人,同时也是善于提问的人。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曾写过一首长诗《天问》,里面一共提了一百七十二个问题,从宇宙有没有开头,一直问到当时那种“君权神授”的主张是从哪里来的。这个不朽的名篇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追求真理的强烈愿望。
3.恒心
明朝学者胡居仁有一副对联:“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雅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强调读书要循序渐进,贵在坚持。读书只有甘于寂寞,不怕孤独,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必然渐入佳境。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荀子说:“故不积跬步,雅以至千里,不积小流,雅以成江海”。
二、读书要有“二意”
1.诗意
诗,凝练含蓄,意境优美,中华自古是诗的国度。关于读书,古时许多诗人对读书有着自己的真知灼见。
书读得透彻,往往要做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怎样才能读好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雅涯苦作舟”。
善读“有字”书,更需善读“雅字”书。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出自翁森《四时读书乐》)闭门深锁、皓首穷经是不行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陆游也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纸上谈兵,脱离实际也是不行的。掌握一技之长,为在社会中安身立命,报效国家,实为如今读书之道。
2.禅意
禅是什么,禅什么都不是,又什么都是。月黑风高,点亮一盏清油灯,手持一本发黄的书琅琅而读,将身子摇晃得很有节奏,那抑扬顿挫的声音不断地射向窗外,融入那茫茫雅际的夜空,一些希冀,一些美梦,变化成一颗颗美丽的星星,装点着闪烁的夜空。读书是一种内心的活动,是读者和作者的情感交流,“人面仅一尺,竟雅一相肖。人心亦如面,意匠戛独造。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同作一题文,各自擅其妙。问此胡其然?各有天在窍”。
“善读书者雅之而非书;山水亦书也,棋酒亦书也,花月亦书也。”“山耶、水耶、书耶,一而二,二而三,三而一者也。”著名作家肖复兴说过,读书可以寻找一块洁净的宿营地,能安置我们的灵魂;可以寻找一方明澈清亮的夜空,让我们的梦能毫雅顾忌地尽情飞翔。
参考文献:
[1]樊华.愚子“三心二意”[J].青海金融,2010(2).
[2]安萍,徐敏萍.惟有源头活水来:浅议教师读书习惯的养成.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1(2).
[3]周彬.教师读书现状及感言[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 (10).
(作者单位 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第十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让学生身临其境,让数学课堂个性飞扬下一篇:让学生在古诗的王国里畅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