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该如何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培养学生仔细倾听的习惯
在活跃的数学课堂里,学生光有表达是不够的,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学生的发言,只有这样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因此,在教学中要明确目标,要求学生一定要认真听其他同学的回答,并在教学中仔细观察,及时对认真听的学生进行鼓励、表扬,加以强化,而对于不认真倾听的学生及时给予纠正,必要时还给予适当的惩罚。这样,学生学会了倾听,学习也主动了。
二、培养学生完整表达的习惯
数学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通过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要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能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不要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要多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说话时要完整,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且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老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运算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运算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题的准确与否。在作业与考查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做错题目的原因不是不会做,而是没有看清题目要求,如在计算中有的是把运算符号看错;在文字中由于数量关系复杂,不仅层次多,而且一些表达运算顺序的名词术语往往容易混淆和被忽视,致使学生造成差错;在应用题中由于没有仔细分析数量关系,造成数量关系混淆,错误。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审题能力的训练。所以,我在学生解答应用题时,首先要让学生仔细读题,初步了解题意。读题是了解题目内容的第一步,也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开始。然后仔细推敲字、词、句,准确理解题意,在这个基础上再列出算式;还有,在做一些计算题目时,我要求学生不要马上进行计算,而是想一想可不可以用简便算法,这样,既提高了做题的速度,又提高了计算的准确性。通过审题训练,可以使学生养成认真严谨的习惯,引导学生灵活的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
四、培养实践操作的习惯
实践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缺乏兴趣。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从感受中获得正确认知。老师要学生创设一个实践操作的环境,让他们动手摆摆、弄弄,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探索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找到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决新问题,这样使他们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学习。
五、培养细心作业的习惯
学生的作业最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我认为良好的作业习惯应包括:态度认真、及时检查验算、书写工整、独立完成、富有创见等。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不仅体现在对问题的分析与解答上,还体现在对解答过程的反思和检查上。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检查习惯,经常事后后悔,我们习惯把这种现象叫粗心,其实是学生能力素养缺失的体现,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忽略了这方面的训练与培养。所以,在平时的作业中,对于一些字迹潦草的学生要先进行提醒,如果不改变的话,可给予适当的惩罚。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要把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看做是一项教学任务,认真去完成。要下定决心,持之以恒,使学生不但学会知识,而且学会做学习知识的主人。
(作者单位 江苏省兴化市楚水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有感于给学生送礼物下一篇:上好小学科学课的三点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