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小学语文的课堂提问有一定的艺术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介绍了两种提问方法,提问时要简单扼要,要让学生一听便懂,提问时也要必要的“虚拟性”,如替换提问、延伸提问、删削提问等方法,效果颇佳。
关键词:小学语文;提问;艺术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雅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雅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话是很有道理的。“须教有疑”,提问就是通过巧妙的激疑设问,使学生心中产生疑问,引起积极的思考;而思考,是学习深入的源头,启迪知识的钥匙,沟通智慧之路的桥梁。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有效”从传统意义上说是“有效果”,大家最关注的可能是结果的好坏和效果的有雅。笔者以为,有效还指“有效益”,我们应从“投入”的角度来思考“产出”,即用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投入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一、提问要简明扼要
问题拈得好,拈出一点,带出一个面;拈一叶而知天下秋,拈出一朵梅花,带给学生的却是整个春天。这里的“拈”一定要独具慧眼,于雅疑处生疑;还可以拈出重点,拈出关键词问题,拈出矛盾。这样的课堂就能出奇制胜。如苏教版第六册教材《花瓣飘香》,课文情节简单、语言平实,却情真意切,融情入文。怎样引导学生体悟小女孩充满爱心的金子般的心灵,她不仅爱惜花草,也深爱着自己的妈妈,领会人文意蕴。教学第二课时,我们可以紧抓文眼“懂事”突破开去,抛开文本原有的顺序,以“从哪里看出她的懂事?”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鼓励学生主动积极思维,抓住小女孩与“我“的三次对话,深入品读小女孩的话,仔细揣摩人物心态,人物性格便跃然于纸上了。
诚然,语文教学中的落脚点有很多。但在深入探究阶段应该抛开杂碎的“枝蔓”,构筑切入文本的最佳路径,删繁就简地扣住文眼,这样不光抓住了全文的准绳,启迪了学生感悟知识的灵性,还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建构,起到了“片言居要”的效果。
二、提问要带有一定的“虚拟性”
课堂上教师如果能适时抛出一些“虚拟性”的问题:如“替换式”给文章换一种构思,“延伸式”让学生补写作品中省略掉的部分;“删削式”,故意拿掉文本的一个或几个片段等,就能给学生提供一些新的思维角度、一个新的思维平台。如在教学《游园不值》时,诗人并没有花笔墨写园内的春色,体会满园春色就尽在“一枝红杏出墙来”带给学生的种种想象之中,是“红杏满园春意闹”,还是“留连戏蝶时时舞”?我们没有必要用确切的语言去概括,就让学生在淋漓尽致的想象中获得审美享受。
三、提问时坚持的原则
1.课堂提问应有意义和价值
问题可分为低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低级问题只停留在简单的识记层面;中级问题往往有多种解决方法,其结果可能是多元的;高级问题的解决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具有宽广的思维空间。所以,在教学中宜多设计一些中高级问题,不能让那些肤浅、单调、陈旧、枯燥的问题充斥课堂。问题也不是随意设定和生成的,要服务于教学目标。
2.课堂提问要讲求层次性原则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要求教师围绕“主干”问题,提出一系列层次分明、环环相扣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要站在高处,从整个单元、整篇课文、整节课来鸟瞰、审视,设计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系列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体现出教学的循序渐进,学生也肯定乐于接受。
3.课堂提问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不能只考虑教学的容量而压缩了这方面的时间,这不利于学生的思考、内化;提问还要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要有一定挑战性,又不会使学生丧失信心。
总之,对于问题的有效设计,许多专家和老师都有很宝贵的经验总结,有人曾归纳出十二种质疑问难的方法:引趣设疑法、悬念设疑法、诱导设疑法、递进设疑法、比较设疑法、联想设疑法、相机设疑法、巧设疑难法、曲问设疑法、深入设疑法、逻辑设疑法、争论设疑法。
参考文献:
[1]钱健.“巧问”使语文课堂更精彩.新课程“教研:2011(2).
[2]戴述琼.小学语文教学艺术谈.吉林教育,2011(1).
[3]张维敏,张彦芳.小“名片”大学“问”.新课程学习:中,2011(2).
(作者单位 江苏省盐城市实验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浅谈教师与家长的关系下一篇:武清某小学教学楼设计回顾
|